肺动脉去神经化治疗合并左心衰竭的毛细血管前型和后型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可以显著增加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的行走距离。与西地那非治疗相比,肺动脉去神经化治疗的临床恶化情况明显降低,6分钟步行实验的降低与临床病情的恶化强烈相关。
——摘自文章章节
PADN-5试验是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是目前第一个报道肺动脉去神经化治疗合并左心衰竭的毛细血管前型和后型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面,PADN可使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的行走距离显著增加,同时显著改善PVR、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功能。背景和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途径致肺动脉血管收缩是毛细血管前型和后型的肺动脉高压患者(CpcPH)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这表明肺动脉去神经化(PADN)可能是针对交感神经过度活跃的左心衰和肺高压患者的潜在治疗方式。本中心既往研究发表PADN对合并左心衰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该方式针对合并左心衰的CpcPH的治疗效果尚不清楚,且缺乏与目前肺高压治疗的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
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估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对毛细血管前型和后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JACCCardiovascInterv上。
研究方法
CpcPH定义为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25mmHg,毛细血管楔压(PCWP)>15mmHg,和肺血管阻力(PVR)3.0Wood(WU)。4个中心一共收集98例CpcPH患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配到PADN组或西地那非+假PADN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按标准药物治疗心力衰竭。主要结果是随访6个月后6分钟步行距离的增加距离。次要结果是PVR的改变。在事后分析中评估临床恶化情况。主要安全终点是肺栓塞的发生。
研究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PADN组48例,西地那非组50例。随访6个月时,PADN组6分钟步行距离较术前平均增加83米(增加21.4%),西地那非组则增加15米(增加4.9%)(LSMD66米,95%CI38.2~98.8米,P<0.);PADN组PVR明显低于西地那非组(4.2±1.5WUvs.6.1±2.9WU;P=0.),与西地那非组相比,PADN组临床恶化的发生率较低(16.7%vs.40%;P=0.)。共有28例患者病情发生恶化,20例(40.0%)为西地那非组,8例(16.7%)为PADN组。在研究结束时,共有7例全因死亡和2例肺栓塞。6分钟步行实验行走距离减小(1个SD)与临床病情恶化(HR3.,95%CI1.-8.;P=0.)强烈相关。
7例死亡患者,2例为PADN组(1例于术后6天死于泵衰竭,1例在术后29天突然死亡),另5例是西地那非组(1例在入组17天时突然死亡,剩余4例分别于入组17天、93天、天和天时死于泵衰竭)。2例肺栓塞患者,1例为PADN组,在术后72天发生肺栓塞,另1例是西地那非组,在入组36天时发生。
表1
表2
表3
表4
图1
图2
图3
研究结论
PADN可显著改善CpcP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预后。亟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PADN治疗这些患者的确切作用。
一点思考
传统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而疗效却往往不尽人意。对于肺高压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有研究提出肺动脉处有神经节,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和心律调节受损提示神经内分泌过度活跃,这为局部去神经化治疗CpcPH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机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该中心验证了PADN对与肺高压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性,该研究进一步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估PADN对于CpcPH患者的疗效。该试验的结果提示PADN疗效显著,但也有其他学者(Garcia-LunarI,Spain)发表了不同的结果,认为PADN对于肺高压的患者并无明显获益。CpcPH患者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和心衰患者运动能力相互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无全面的了解,虽然该研究表面PADN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衰运动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但是6个月的随访时间太短,亟需长期随访结果明确PADN的临床疗效,也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
本文由宋超老师审校及组稿章思梦博士编译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