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血管遍布全身,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且将代谢终产物(或废物)运回心脏,通过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
血管按照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支,口径渐细,管壁渐厚,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间。毛细血管再汇合,逐级形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
1、动脉:负责输送新鲜血液离开心脏,动脉内血液压力较高,流速较快,因而动脉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性等特点。
2、静脉:负责运送血液回到心脏,静脉压较低、血流缓慢,静脉管壁较薄,管腔较大,四肢和肋间静脉还含有静脉瓣。
3、毛细血管:负责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其管径很细,管壁薄,通透性高,血压低,血流缓慢,彼此连结成网。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亿根以上,长约11万公里,足可绕地球2.7圈。
一、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包括冠心病(心脏病发作)、脑血管疾病(中风)、血压升高(高血压)、周围动脉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
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吸烟、缺乏锻炼和不健康的饮食。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显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的头号死因,估计在年有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这些死者中,估计万人死于冠心病,万人死于中风。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CVD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万,冠心病万,肺心病万,心衰万,风心病万,先心病万,高血压2.45亿。
一)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脑卒中、中风)大致上可分为三大类:
1、出血性脑血管病:1)脑出血,为最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肿瘤、血液病、动脉炎、血管畸形等,有时应用抗凝或溶栓药物也可以引起;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引起;3)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出血,多由外伤引起。
2、缺血性脑血管病:1)脑梗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等;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为TIA小中风或中风先兆;3)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包括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4)慢性脑缺血。
3、脑动脉硬化或各种脑动脉炎、脑动脉缺血综合征、颅内静脉窦或静脉血栓等。
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41/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0万。脑卒中发生相关性最强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其次是家族史、高脂血症、房颤、糖尿病、身体活动不足、吸烟以及肥胖。40-74岁成年人首次卒中的发病率由2年的/10万上升至年的/10万,每年增加8.3%。40-74岁患者脑卒中死亡率在2-年期间处于稳定状态,约为/10万。
二)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年中国有万人死于高血压,占全部死因的27.5%。
1、原发性高血压:不能明确发病原因的高血压,约占高血压人群的90%.
2、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包括肾实质性疾病、肾动脉狭窄或纤维发育不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等。约占高血压人群的10%[2],在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约占14%。
3、儿童高血压:超重和肥胖是儿童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三)心脏病
1、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心血管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中国大陆每年约有16万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出生。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三种畸形可占到先心病总量的75%-80%。
2、后天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心脏病(冠状动脉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2)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性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压症导致右心室肥大。
3、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风湿病反复发作后遗留的心脏损害,在病理上可以表现为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和风湿性心外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活动后心悸、气促、胸闷,反复咳嗽及头晕等。常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容易造成死亡。
4、肺源性心脏病: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导致肺动脉高血压症,使得右心室肥大或衰竭。
5、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脏机械和电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心室不适当的肥厚或扩张。严重心肌病会引起心血管性死亡或进展性心力衰竭。心肌病通常分为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其中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未定型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指心肌病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6、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肿瘤,以黏液瘤为最常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很少见。
四)冠心病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累心脏缺血程度,当冠状动脉管径狭窄达75%以上时,则可产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悸失常,甚至猝死。
冠心病分为五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
3、心肌梗塞(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4、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5、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46/10万,农村居民为.74/10万。
五)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起搏点(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和(或)激动传导障碍(房室阻滞)导致正常的心电刺激无法按时刺激心肌细胞收缩,从而引起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1、心动过缓:指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心率小于60次,正常人60-次),导致心排出量不足及重要器官和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特别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晕厥发作,近似晕厥等,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疲乏,体力活动耐量下降及频发室性早搏。起搏器植入的主要适应证以心动过缓为主,其中植入适应证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比48.9%,房室阻滞占38.3%。
2、心动过速:窦房结发射心电过快或传导组织传递心电信号过快,使心房或心室过快搏动,导致血液充盈和输送不充分,严重时会发生房颤和室颤,导致突然死亡。心动过速的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心脏复律除颤器和消融导管等。对于房性过速和房颤,主要采用导管消融进行治疗;对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则采用植入式心脏复律器复位。
4年在中国10个不同地区(4个城镇和6个农村地区)对年龄≥35岁名受试者的调查显示,年龄校正后的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0.78%,女性0.76%)。
心力衰竭: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流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心力衰竭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及慢性心力衰竭,也可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及舒张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是慢性心力哀竭的最主要病因。
六)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疾病:指肺血管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局部或整体肺循环障碍.常见类型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栓塞、肺血管炎、肺高压等。
1、肺栓塞:是指来自于下肢或者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到肺动脉里,堵塞肺的主干血管,临床症状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和侧腹压痛等。
2、肺血管炎:以肺部血管壁的炎症性改变为主要病理表现的一组疾病。
3、肺高压: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高,肺血管阻力增高为特点的病理生理综合征,疾病逐渐导致右心负荷增加,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压,包括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和混合性肺高压三种,目前诊断肺高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查平均肺动脉压大于25mmHg。肺高压患者能早期症状不明显,没有特异性,诊断往往是在中晚期。
4、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COPD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
年中国≥40岁人群COPD患病率为7.3%,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
七)外周血管疾病
外周血管疾病是指除心脏和颅脑血管循环以外的血管疾病。主要病种:
1、静脉系统疾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腹腔内静脉及上肢颈部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性溃疡、血栓性浅静脉炎;
2、动脉系统: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糖尿病足坏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血栓或栓塞、腹主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
3、淋巴系统:急性网状淋巴管炎、肿瘤术后慢性淋巴性水肿;
4、动静脉瘘、血管瘤、外周血管畸形;
5、免疫性血管炎如雷诺氏病、白塞氏血管炎、风湿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血管炎等等。
二、心血管疾病治疗
众多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式中,血管介入治疗因其微创、快速、安全有效等优势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段。
血管介入技术(VascularInterventionalTechnique)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医用耗材经血管途径将特定的医用耗材导入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操作技术。而这些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医用耗材就是血管介入器械。
1、心血管介入治疗:心血管介入器械包括冠脉支架、PTCA球囊扩张导管、导引导管、照影导管、导引导丝等。冠脉支架:全称冠状动脉支架,俗称“心脏支架”,通过传统的球囊扩张导管,把支架植入血管狭窄区,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动脉血管的作用。因创伤小、效果好,PCI成为目前治疗心血管狭窄的主要手段之一。
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为例,年PCI病例增长率为13%。
2、心律失常治疗:1)房颤抗凝治疗。国内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偏低。有研究发现CHADS2评分≥2的房颤患者中只有12.7%接受抗凝治疗。2)房颤导管消融。目前房颤导管消融仍以环肺静脉电隔离为主,占总体消融量的65.1%。近年来冷冻球囊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术逐渐兴起,年欧洲随机临床试验指出,冷冻球囊消融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与射频消融相当。3)左心耳封堵术:适用于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或在长期规范抗凝基础上仍出现卒中事件或出血高危患者(HAS-BLED评分在3分以上)。至年全国已植入左心耳封堵器总数超过0例。4)起搏器、心脏转复律除颤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植入起搏器约台,比年增长4.98%(;起搏器适应证方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47%,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40%,非心动过缓适应证起搏器植入患者在13%左右;双腔起搏器占比近73%,较年增加4%。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有除颤功能和抗心动过速的功能,年共植入例,单腔ICD占37.7%,双腔ICD占62.3%。
3、心力衰竭治疗:心衰患者主要药物有利尿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
4、先天心脏病治疗:1)介入手术:心脏封堵器,用于治疗先天性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等疾病。2)开放手术,国内有两个先心病手术亿元—上海儿童医学医院,可以对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实施一期双心室矫治。
5、瓣膜性心脏病治疗:人工心脏瓣膜及瓣膜修复器械,用于替代或修复天然心脏瓣膜(如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使血液单向流动,具有天然心脏瓣膜功能的人工器官。
6、肺栓塞治疗:腔静脉滤器通常由腔静脉滤器和/或输送系统组成。腔静脉滤器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经皮置入下腔静脉,捕获静脉系统中脱落的血栓,防止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7、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主动脉覆膜支架、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等。对患者的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进行修复、替换或者建立旁路血管通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