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专家访谈刘燕专访第十六届亚心年会之

医学网:刘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医院主办医院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将于年12月5-6日在武汉举行。据了解,您分管体外循环学术交流论坛,作为论坛负责专家,请您谈谈本论坛的学术亮点?

刘燕教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是通过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对因心脏和肺可逆性病变或创伤导致呼吸或循环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手段无法维持生命的前提下,进行较长时间(1~30天左右)有效呼吸/循环支持,使心肺得以充分地休息,为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复或下一步治疗手段的实施赢得宝贵时间的生命支持技术。ECMO技术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呼吸循环衰竭患者常规手段抢救无效时维持生命,提高生存机会的重要手段。

ECMO作为体外循环技术扩展应用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形式,E它在心脏外科、心脏内科、呼吸内科、急救、器官移植等,特别是ICU、CCU内重症循环和呼吸支持,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ECMO技术是走出手术室外的体外循环技术。在一医院、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救治水平的一门临床技术。ECMO的探索道路漫长,从年Gibbon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开始,使心脏外科迅猛发展,同时也将为急救专科谱写新的篇章。而ECMO因其强大的心肺替代功能并且操作简单,故而适应症非常广泛。由于ECMO的出现使许多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如H7N9、火灾气体吸入、刺激性气体吸入、肺挫伤等导致的ARDS。更令人振奋的是使许多令医生束手无策的难题有了新的有效解决方法,如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ECPR)。并且对于一些心肺功能没有恢复可能的病例,仍能通过日益强大的移植技术来脱离ECMO达到康复。这就使一些被认为是禁忌症的疾患仍可延伸使用ECMO技术,并与移植技术结合形成一个理想的救治过程,甚至促进了移植技术的发展。这也很容易理解并形成了一个趋势—人工脏器在移植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本次学术交流论坛针对目前ECMO的热门话题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ECMO的临床应用水平,医院ECMO技术的开展。现将本次年会ECMO分会场亮点内容提前以飨与会者。

1.关于V-VECMO:ARDS和急性肺损伤用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替代治疗是研制ECMO的初衷。一般认为,误吸、创伤、严重肺部感染、脓毒血症等直接或间接造成肺损伤,继而引起的呼吸衰竭和ARDS是ECMO的适应症,特别适用于小儿或成人的急性肺损伤。相对于ARDS传统治疗治疗方法18-44%的生存率,同期相同严重程度的呼衰患者经ECMO和保护性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生存率可达66%。本次论坛将分享ARDS患者使用ECMO治疗最佳时机及保护性肺通气新观念。

2.关于ECPR:ECPR(extracorpore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是心肺复苏期间的体外循环生命支持,将ECMO应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也是目前的热门话题,特别是院前急救的概念也提上了新的日程。德国雷根斯堡医学中心近期完成院前急救14例,成功率在15~20%,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获得了进一步救治的机会。同时,ECPR在介入中心和急诊室的应用也日新月异,自从有了这一项新技术的参与救治,使得许多命悬一线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赢取了诊断、治疗的时间。本次论坛将与大家分享关于ECPR的最新进展和真实案例。

3.关于器官移植:ECMO不仅可为晚期心肺功能衰竭而等待移植手术的患者争取足够的时间,也可改善全身状况,对预后有利。ECMO还为顺利度过手术和术后恢复期保驾护航。肺移植术后的再灌注水肿和呼吸衰竭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因此有人在肺移植术中建立ECMO代替CPB,并将ECMO支持时间延长到术后,这对危重病人的管理和肺功能的恢复非常有利,尤其是肺动脉高压行单肺移植者。在心脏移植术后,心肌顿抑常导致顽固性的心功能衰竭,而ECMO支持则为心肌顿抑的恢复创造条件。虽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更常用于临床,但它只针对左心系统,不能对严重心衰病人提供足够的循环支持,且在股动脉较细的小儿患者使用受限。在这些情况下,ECMO能代替球囊反搏或两者联合治疗。目前已有一些医疗中心在作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而这一切工作的基础就是其他器官的保护,避免多个器官损害是成功的关键。本次论坛将分享ECMO在移植工作中已取得的成绩及最新进展。

4.关于ECMO病例的现场模拟:本次论坛将引进最新的ECMO模拟操作系统,希望每一位与会者都能亲自动手参与模拟训练。包括各种ECMO意外场景的模拟及其正确处理方法演练。对于心外科手术病例少,ECMO机会缺乏的一些单位来说确实是一场难得的实践机会。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jbhyz/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