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前点题

核心提示: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精髓是中医统西医,而不是西医统中医!

现在很多中西医结合的教材和辅导书里面喜欢采用以西医病名为纲统领中医辩证的形式,这是为了适应临床医生的阅读习惯,便于大家查阅和学习,也便于临床运用,但如果你有机会和执业医师考试的命题专家进行交流,或者仔细总结历年执业医师考试的真题及答案就会发现,考试的重点是以中医的辩证论治为主,辅以西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试题的答案项是以中医内科的辩证用药为蓝本的,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以中医为主线,以中医内科的辩证分型及选方用药为标准,这样才不会走弯路。

年最新修订版的大纲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考试部分执业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中医病种为48个,其中后3个骨科病(桡骨远端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考诊断及临床分型,中毒的辩证论治从未考过,这样大家只需要掌握44个中医病证的辩证论治就足够了,而助理医师考试只需要掌握41个。此外还需要掌握50个(助理医师42个)西医病种,这部分内容只需要掌握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即可。有的应试指南中列出了62个病种,而且每个西医病种下面都有一套中医的辩证论治,即繁琐又重复,而且由于每一个疾病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中医诊断,与考试形式不附。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第一站的样题,答题卡上要求填写的内容依次是中医辩证依据—西医鉴别诊断—西医诊断依据—中西医诊断—中医治法—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很明显中医辨病诊断在前,西医诊断在后,这就要求每一个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医诊断,因此如果大家按照西医病名统领中医辩证的形式来准备的话就会束手无策,举个例子,如果你抽到的是一个高血压的病例,那你该诊断“头痛”还是“眩晕”,或者是“失眠”?如果中医诊断不清下边的治疗就会有差异。因此无论复习还是考试时一定要以中医为纲,先把中医诊断及辩证分型明确了,再考虑是西医是哪个病。切不可把顺序弄颠倒了。而中医辩证必须以中医内科为依据,否则就会和答案有偏差。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编写讲义的时候特意把中医部分的内容提取出来,针对年最新版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考试部分中医常见病证测试范围中要求掌握的48个病证,(舍弃了第29个病证中毒,因为中毒的辩证论治从未考过,因此共47个病证,其中最后3个骨科疾病的辩证论治尚未考过,故只编写了西医治疗),参照中医内科学的大纲编写了辩证论治,集中在第一站来讲;同时把西医常见病种测试范围中要求掌握的50个病种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压缩,集中放在第三站去讲,目的是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

综合笔试部分由于都是客观题,尽管标准答案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大纲都有参照,强调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但答案与干扰项都有明显的区别,故不会影响考生的判断和选择。

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握住中西医结合这一特殊学科的考试特点及命题规律,在复习备考时要重视老师的讲义,不要有偏差,以免影响了考试的顺利通过。

本讲义依然基于以上思路,以中医病证为纲,西医病种为目,精选了考试频率比较高的31个病种进行了串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血象确诊。

三、中医治法:

1.风寒束表证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时流清涕,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治法:辛温解表。代表方:荆防达表汤加减。

2.风热犯表证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面赤,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

治法:辛凉解表。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

主症:身热,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胸闷脘痞,泛恶,腹胀。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4.阴虚感冒

主症:头痛身热,微恶风寒,盗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

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

5.气虚感冒

主症:恶寒较甚,发热,身楚倦怠,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

四、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

1.对症治疗2.抗菌药物治疗3.抗病毒药物治疗。

第二节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发作性咳嗽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两肺散在干、湿啰音,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可做出临床诊断;急性起病,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病程迁延为慢性支气管炎,对病毒和细菌的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

三、中医治法

1.风寒咳嗽

主症:咳嗽新起,咳声重浊,痰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宣通肺气。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咳嗽

主症:咳嗽新起,咳声粗亢,痰稠色黄,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燥咳嗽

主症:咳嗽新起,咳声嘶哑或劈裂,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出,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略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化痰。方药:桑杏汤加味。

4.痰湿犯肺

主症:久咳痰多,痰白黏易出,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5.肝火犯肺

主症:咳逆阵作,面赤咽干,咳引胸胁痛,舌边红少津,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6.肺阴亏耗

主症:久咳,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手足心热,潮热,日渐消瘦。

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2.抗菌药物

第三节哮病(支气管哮喘)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全项指标都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三、中医治法

发作期:

1.冷哮

主症:喘息急促,喉中哮鸣有声,痰白而黏或稀薄多沫,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利气。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哮

主证:喘促哮鸣如吼,胸高气粗,喉中痰鸣,呛咳阵作,痰稠黄胶黏,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定喘。方药:定喘汤加减。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倦怠无力,食少便溏。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颧红,口干。

治法:补肺益肾。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轻度—间断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中度—规则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加氨茶碱静注同时加大糖皮质激素吸入量;重度至危重者---首选糖皮质激素加氨茶碱静注、给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不行则要机械通气。

第四节喘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呼吸急促甚或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或呼吸困难,动则加重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慢性胸肺疾病史,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室增厚,理化检查支持。

肺炎:有喘促气短发热、咳嗽、喘促的表现,听诊双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于、湿性啰音体征。X线胸片显示肺野有阴影,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胸部X线检查有占位阴影。。

三、中医治法

实证

1.风寒壅肺证

主症:喘息咳逆,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恶寒。

治法:宣肺散寒。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证

主症: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肺气郁痹证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虚证

1.肺气虚耗证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

主症: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

治法:补肾纳气。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和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CO2潴留,控制呼衰和心衰。

肺炎1.针对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2.对症支持治疗。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放射治疗;2.化学药物治疗;3.对症支持治疗

第五节肺痨(肺结核)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PPD(+);特征性的X线表现。

三、中医治法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色鲜红和阴虚内热见症。

治法:滋阴润肺。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和肺肾阴虚内热见症。

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气阴耗伤证

主症:肺阴亏虚和脾虚见症并见。

治法:益气养阴。代表方:保真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虚损证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肺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见症。

治法:滋阴补阳。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药物:杀菌剂有异烟肼和利福平、链霉素;抑菌剂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

第六节心悸(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心力衰竭: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心律失常:典型的心电图表现。

三、中医治法

1.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等。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及血虚表现。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3.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及阳虚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4.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恶心吐涎,舌淡胖苔白滑及虚寒之象。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5.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及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6.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及瘀血之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四、西医治疗原则

心力衰竭:强心、利尿、扩血管。

心律失常: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3.射频消融治疗;4.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第七节胸痹(冠心病)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发作性胸痛,劳累时加重,可有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或心肌酶学的改变。

三、中医治法

1.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舌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胀痛时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脉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代表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证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遇寒发病或加重,形寒,甚则手足不温。

治法:辛温散寒,振通心阳。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证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气阴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

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及阴虚证。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加减。

7.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面色咣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代表方: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四、西医治疗原则

1.休息;2.吸氧;3.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4.降脂药物;5.硝酸酯类药物;6.?受体阻滞剂。

第八节不寐(高血压)

一、中医辨病依据

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三、中医治法

1.肝火扰心证

主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及肝火证。

治法:疏肝泻热,镇心安神。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证

主症:心烦不寐,头重痰多胸闷,苔黄腻等痰湿和内热证。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

主症:多梦易醒及脾气虚和心血虚之征象。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证

主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肾阴虚及虚热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5.心胆气虚证

主症: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终日惕惕及气虚证。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四、西医治疗原则

镇静类药物。

第九节胃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胃镜检查表现为粘膜充血,色泽较红,边缘模糊,多为局限性。发病急为急性胃炎,病程迁延为慢性胃炎。胃镜发现溃疡面为消化性溃疡。

三、中医治法

1.寒邪客胃证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良附丸加味。

2.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吐后痛减,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

主症:胃脘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耗证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及兼阴津亏虚之证。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及兼脾阳不足之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胃炎:目前用三联法:一种胶体铋剂+两种抗菌药或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

消化性溃疡:1.H2阻滞剂--治疗胃溃疡的机理是抑制胃酸分泌。2.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溃疡的机理是抑制胃酸分泌。3.根除HP治疗。4.保护胃粘膜。

第十节呕吐(胃炎)

一、中医辨病依据

呕吐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胃镜检查

三、中医治法

1.外邪犯胃证

主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内停证

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证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肝气犯胃证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代表方:四七汤加减。

5.脾胃气虚证

主症: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6.脾胃阳虚证

主症: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及脾胃阳虚之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7.胃阴不足证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及胃阴不足之证。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1.抑酸;2.保护胃黏膜;3.止呕

第十一节腹痛(胃癌)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腹痛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胃镜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最重要手段

三、中医治法

1.寒邪内阻证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3.饮食积滞证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代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早期选择手术治疗,中晚期采用综合疗法

第十二节泄泻(溃疡性结肠炎)

一、中医辨病依据

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证

二、西医诊断依据

1.腹泻;腹痛2.低度或中度发热3.血液检查可有轻、中度贫血,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4.粘液脓血便;5.纤维结肠镜检查

三、中医治法

1.寒湿内盛证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散寒化湿。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4.肝气乘脾证

主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5.脾胃虚弱证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池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肾阳虚衰证

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1)休息(2)饮食与营养(3)解痉止痛(4)纠正贫血

第十三节痢疾(细菌性痢疾)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及脓血样便者即应考虑菌痢的可能。急性期病人多有发热,且多出现于消化道症状之前。慢性期病人的过去发作史甚为重要,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三、中医治法

1.湿热痢

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湿及湿热征象。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加减:若兼见表证,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解表举陷,逆流挽舟;如表邪未解,里

2.疫毒痢

主症: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高热,热毒炽盛,甚者神昏痉厥。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肠。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3.寒湿痢

主症: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及寒湿内盛表现。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4.阴虚痢

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虚坐努责伴阴虚之象。

治法:坚阴泄热,扶正止痢。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5.虚寒痢

主症:久痢,痢下稀薄,腹部隐痛,缠绵不已,伴虚寒之象。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6.休息痢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与脾胃虚弱瘀血证并见。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进人体抵抗力三方面着手

第十四节便秘(功能性便秘大纲没要求,考的可能性小)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不要求

三、中医治法

1.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和肠热腑实见症。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2.气秘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和肝气郁滞并见。

治法:顺气导滞。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3.冷秘

主症:大便艰涩与寒滞胃肠并见。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4.虚秘

(1)脾肺气虚证

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及气虚证并见。

治法:益气润肠。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2)血液亏虚证

主症:大便干结和血虚证并见。

治法:养血润燥。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3)阴津不足证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和阴虚火旺之象共见。

治法:滋阴通便。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4)阳虚寒凝证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伴脾肾阳虚见症。

治法:温阳通便。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不要求

第十五节胁痛(病毒性肝炎)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确诊主要藉抗原、抗体测定。

三、中医治法

1.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刺痛,胸闷纳呆,或身目发黄及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瘕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络失养证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与阴虚内热并见。

治法:养阴柔肝。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

第十六节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一、中医辨病依据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

二、西医诊断依据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失调、门脉高压;B超及组织活检可确诊。

三、中医治法

1.阳黄

(1)热重于湿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大便溏垢。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及胆热盛证。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并伴见营血分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减。

2.阴黄

(1)寒湿阻遏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以及兼见寒湿困脾证。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血亏证

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健脾温中,补养气血。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原则

肝硬化:1.消除诱因;2.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3.促进氨的代谢。

扫描下方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jbhyz/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