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真的来得悄无声息?或许只是因为你不懂“它”的美
文|古风捉影
鉴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更多干货不便显示。
『猝死(SuddnDath,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具体的量化时间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分别有人认为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甚至48小时之内的死亡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但这仅是一家之言。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①
猝死可以说是疾病所致的最快的死亡,其“毫无预兆”(事前不知何时会来、会不会来)、发生突然(说来就来)、结局严重(生命终结)、家属难以接受、社会危害大等特征,使得其被视作“人类的梦魇”。
每每发生这类事情,往往是媒体及个人交相传播的内容,因为具备传播价值,对媒体而言可以换来点击率、广告费,对个人而言,给猝死者身边人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及心理震撼、冲击,甚至久久不能散去。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曾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人发生猝死了,一个饭桌上的、一个圈里的、曾一个班级的、一个办公室的酒友、朋友、同学、同事等,医院体检科或临床科室要求详细检查身体的。
因为人的本性即使如此——电视、网络等天天报道无关痛痒,某一天我身边的、眼前的人发生了,这种震撼力,才来得直接、够劲儿、给力。但,仅仅紧张个一阵儿,眼见又“没事儿”,就又开始恢复往日生活及心理了。毕竟,长期精神高压的生活任谁也受不了。
那么,
“猝死”真的来得悄无声息、毫无征兆、出乎意料吗?
“猝死”真的发生于“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这个有点拗口、自相矛盾者的身上吗?
非也!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所谓“猝死”的“前兆”。
首先要说明两点的是:一、所谓的“猝死”,多有前兆,而非突然。二、所谓的“猝死”发生对象,其实只是“貌似健康的患者”。完全健康的人,发生猝死概率,微乎其微。这其中涉及到现有的健康、疾病、患者等概念的定义都需要修改,不是今日讨论内容。
废话不说,直接上干货。
个人认为,“猝死”好发于以下人群(注意,以下条目为并列关系):
1.肥胖症患者(含原发性肥胖症、继发性肥胖)。按照中国的肥胖标准,体质指数(BodyMassIndx,BMI,又称为体重指数)≥28kg/m^2以上人群皆是此类②。此外还有,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腹型肥胖标准;体脂率(体脂百分数)男性≥25%,女性≥30%亦属肥胖③。三个指标可相互参照,更为准确。
2.高血压患者(含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安静状态及非药物干扰下,2次及2次以上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皆是此类。
3.动脉硬化症患者。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等)、主动脉硬化症、颈动脉硬化症、眼底动脉硬化症、肾动脉硬化症等。④
4.糖尿病患者(含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非药物干扰下,伴或不伴糖尿病典型症状(目前伴随典型症状者很少),2次及2次以上空腹血糖值(FPG)≥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值(2hPG)≥11.1mmol/L,或随机血糖值≥11.1mmol/L皆属此类。
5.高脂血症患者。成人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TC)≥6.1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mmol/L,甘油三酯(TG)≥2.27mmol/L。任意一条符合即可确诊,但多同时合并存在。⑤
6.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空腹血尿酸>μmol/L,绝经前女性>μmol/L即属此类。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现无统一定义。
以上1、2、3、4、5、6、7多不同程度上合并存在、自由组合。
8.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儿茶酚胺激素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患者。
此类人群多同时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9.慢性肾脏病(CKD)患者。
10.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属慢性消耗性疾病。
11.恶性肿瘤患者。同属慢性消耗性疾病。
12.艾滋病(AIDS)患者。属严重免疫系统受损疾病。
13.长期熬夜综合征患者。
14.长期精神疾病患者或类患者(紧张、抑郁、焦虑、躁狂、兴奋等)。
15.电脑族、手机党、网络游戏成瘾者。
16.长期超负荷劳动者。(此处主要指体力劳动,因为脑力劳动者上已涉及)
17.高度缺乏体力活动人群。每周中等量体力活动少于2次,每次少于30分钟者。
18.快爬5层楼梯、或快跑米即气促、气喘、胸闷、心慌、黑曚者。即为心肺功能下降者。
19.以上均无,但不明原因发作明显胸痛、胸闷、心慌、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大汗尤其是冷汗(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以及腹痛、背痛、黑曚、晕厥、四肢冰凉等,以上2次及2次以上次数者。
对于普通人群,可借助以上及其他等参数,通过一详细评分/积分系统,预测猝死发生率高低。鉴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不再列出。
另外,单独说一下心源性猝死(又称为心脏性猝死,SCD)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异常;心肌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急性肺栓塞;心律失常;心房粘液瘤;心脏震击猝死综合征;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及过敏;电击、雷击或溺水;意外和其他原因。
重复一次,世卫组织关于“猝死”的定义中,对象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是逻辑错误,应予再版时更正。“猝死”启动后至结局(死亡)出现前,抢救时限通常为1小时以内,事实上,更多为30分钟以内。若为心源性猝死,还有黄金/白金1分钟、4分钟、10分钟之说。“貌似猝死”一旦抢救成功,则称之为“前兆猝死”,不能称之为“猝死”。小可医术有限,我的个人经验为,“貌似猝死”者几乎均不能抢救成功。
最后一句话结束本文——
猝死只能预防,一旦发生,结局无法改变。
注:
①『』内内容引自北京急救中心冯庚教授、主任医师,出处:百度百科。
②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BMI≥28kg/m^2为肥胖,是中国成人标准,2-18岁儿童、青少年可参考。
③体脂率=1.2×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为1,女为0)。同样是中国成人标准,2-18岁儿童、青少年可参考。
④动脉粥样硬化为不准确称谓,现更多称谓为“动脉硬化”。
⑤对于1、2、3、4、6、7人群,“血脂偏高”标准不同以上,较之更为严苛。文内同样是中国成人标准,2-18岁儿童、青少年可参考。
-07-16
《古风谈医》检索目录(以发文时间为序)
Ⅰ《古风谈医之一——说医解字之论“神”》
Ⅱ《古风荐茶丨杞菊茶——一款古人留给电脑族、手机族的“解药”》
Ⅲ《古风谈医丨关于“六味地黄丸”,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Ⅳ《深度好文
人为什么会患病?》
Ⅴ《最好的养生是——不折腾》
愿世间再无猝死,愿世人皆获安康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