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好医生就要一心一意地爱病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和党员,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是我的责任。医者仁心仁术,从每一名患儿家长的需求出发,用精湛、安全、高效、花费少的技术关心帮助患儿,解决问题和困难,让健康快乐重新回到孩子们的身边。”2月27日,在“回民区好人”颁奖晚会上,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内科副主任王育民获颁“最美医生”荣誉奖牌。作为一名医生,他这样理解好人,也用医者的大爱情怀诠释了好人的内涵。
左三为王育民在“最美医生”颁奖现场
王育民,硕士,副主任医师,作为一名奋战在儿科危急重症救治岗位14年有余的共产党员,他刻苦钻研急救技术,带领儿内科稳步发展,随时加班加点,为危急重症患儿保驾护航,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本色。翻看他的荣誉册,连续六年荣获“患者最满意医师”奖,“新技术、新业务一等奖”、“优秀教师”、“优秀病例”奖、卫生厅科研一等奖、“三基”考试一等奖、“优秀培训导师”奖、“全区敬业奉献模范”和“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提名等多项荣誉。
一切为了孩子
年自治区儿科危急重症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监护抢救技术还是空白,医院进修学习一年回来的王育民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渴望给每一名重症患儿更多的救治机会,给每一个家庭更多的温馨团聚时刻。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他先后三次到北京、重庆、南京多次学习儿科血液净化技术、呼吸营养支持技术和有创监测技术,带领大家苦练基本功,以院为家。儿子不足两个月他就出门求学,待到一年后学成归来时儿子已会跑,儿子对他的漠视和排斥让他心如刀绞。但他对同事们说:“儿科需要我们的坚守,更多的孩子和家庭需要我们带去欢笑。”十几年如一日,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由他指挥抢救的危重患儿千余名。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儿,年他率先在全区开展了儿科血液净化技术和有创监测技术,大大降低了危重患儿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同时他还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和大量带教培训工作,为全区儿科急救技术培训班担任讲师。今天可能在尘土飞扬的阿拉善,只要有需求,后天就会出现在皑皑白雪的呼伦贝尔,为的是让更多的基层医生掌握高效的急救知识,挽救更多危重患儿的生命。在医院,他是科室的技术骨干,年轻大夫的指导老师,患儿贴心的医生叔叔;可是在家,他却是妻子嘴里的“指不上丈夫”,是儿子生病爸爸却在守护别的宝宝的“坏爸爸”;他没有节假日,他随时做好急救准备,他从不轻言放弃,因为他爱孩子,他坚信“大医精诚、至仁至爱”。
他常说,是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身的思想、行动影响一些人,带动一些人。在工作中他注重合作,识大体、顾大局,不计劳苦,承担得多,付出得多,尽职尽责,无怨无悔,用满腔热情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用爱唤醒生命
年6月,来自兴安盟的一名患儿身患先天性肺动脉高压综合症、心力衰竭辗转盟、市、医院无法救治,送到北京,北京的医生说孩子已经没有手术的机会,建议放弃治疗。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的父母通过交通之声向王育民医生求助,王育民告诉他们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要放弃。年6月9日凌晨3点,处于昏迷状态、呼吸困难,并且存在休克、发烧症状的小患儿从北京转院进入儿内科急救,王育民组织当班医护人员制定合理的抢救措施,清晨7点多,孩子睁开了眼睛,休克缓解了,呼吸困难也有所改善。4个多小时的急救,王育民用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急救技术,他更是用一颗父母爱孩子的心在呼唤患儿的苏醒。接下来的11天里,王育民翻阅了大量国内外医疗文献,寻找治疗方法,11天后这个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属于先天血管畸形的孩子烧退了,咳嗽、呼吸困难逐渐减轻,还能坐、能站,自己能进食了。孩子的父母说,王育民大夫为他们创造了“奇迹”,使父母能有更多时间守护儿子的奇迹。
恪守职业道德
做一名好医生就要一心一意地爱病人,而作为党员医生,这种爱更应该无私、执着。自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患儿病情轻重、家境贫富,他都一样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把病人的难处当作自己的难处,想尽办法替病人排忧解难,他常跟同事们说:“换位思考对待患者,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这样医患关系多和谐”。他公正无私地爱病人,真诚朴实地与家属沟通,赢得了家属的信任、理解、支持。
他从不收“红包”,即使拗不过患儿家属收下了,也会把这笔钱转做患儿的住院费用。患儿家属送的近百面锦旗,都变成了他继续钻研急救技术的动力。在荣誉面前,他深知是工作、学习磨砺了他,是党教育、培养了他。“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是他的人生信条,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服务和质量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健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