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心脏瓣膜如同“闸门”,一天要开闭十万多次,而一旦出现病变就有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心脏瓣膜病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心脏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老年性瓣膜病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引起的瓣膜病变也越来越常见。
得了瓣膜病,不少医生都建议要“换瓣”,但是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出现了问题就一定要手术呢?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进行保守治疗?哪种症状需要选择瓣膜成形术?进行瓣膜置换手术有哪些优劣势?
本期中原网《名医面对面》特别邀请到医院心外三病区主任,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杨斌,针对心脏瓣膜病,该“换瓣儿”还是修复这一话题进行解读。
一
问:心脏瓣膜在人体中具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功能?
杨斌:人体的心脏共有四个瓣膜,它们连结左心室和主动脉的主动脉瓣、连结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肺动脉瓣、连结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连结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
心脏瓣膜正如一扇门,当人(血液)进门之后,门(心脏瓣膜)就会自动关上。瓣膜关闭后可以防止血液逆流,开放后使血液顺利的通过,心脏在瓣膜作用下,心脏内的血液才能按照一定方向流动。
一旦瓣膜不能完全关闭或不能完全打开,心脏就会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或瓣膜关闭不全,从而出现心慌、无力、等症状。
二
问:一旦心脏瓣膜出现问题,会给人体带来哪些损伤?哪些群体易高发心脏瓣膜病?
杨斌:瓣膜损害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使瓣膜不能很好完成其单向阀门的作用。
瓣膜疾病主要影响的是心脏的的泵血功能,造成心脏负荷加重及外周供血不足,会出现胸闷、气促、眩晕、昏厥等症状,重则会导致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造成心脏瓣膜病可以是先天性的损害,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影响。以下三个群体是心脏瓣膜病的高发群体。
1.先天性瓣膜病:其主要为先天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二瓣化、三尖瓣狭窄和三尖瓣闭锁等。
2.老年性心脏瓣膜病:是指老年人的心脏瓣膜发生退行性变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疾病;老年性心脏瓣膜病主要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病变,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是老年性心脏瓣膜病在病理上的主要变化。
3.风湿性心脏病:顾名思义,就是由于风湿导致的心脏病,它主要是风湿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心脏的瓣膜变厚、粘连使瓣膜狭窄(瓣膜打不开)或关闭不全(瓣膜关不严)或既有狭窄又有关闭不全。一般是在患了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以后发病,发病后轻者发热多汗、关节游走疼痛,全身不适;重者关节红肿疼痛,活动障碍、心跳气短、全身乏力,甚至引起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三
问:我们通常会说,小症状,大隐患。当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警惕?做什么检查能够确诊?
杨斌:轻度的瓣膜病变可能对心脏的影响不大,症状表现不明显。但中度以上的瓣膜病变患者会出现如胸闷、心慌和气急的症状,有些患者在活动后会出现乏力、头晕、多汗,胸痛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夜间无法入睡等,往往还会合并一些其他的疾病。
由于心脏瓣膜病通常有特征性心脏杂音,有经验的心脏科医生可凭听诊作出准确诊断。除此之外,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心导管检查等对心脏瓣膜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彩超是目前临床上判断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作为临床检查的标准,彩超检查可查出心脏瓣膜具体是狭窄还是反流,病情到什么程度,心脏功能有无受损,心脏有无变大或缩小等情况。
四
问:对于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这种平时生活中没有症状的心脏瓣膜病而言,应该如何判断病情有无加重?
杨斌:和国外相比,目前国内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较多。早期轻度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有轻度的狭窄或反流,症状不是特别的典型。
随着病变进展,病人可能出现活动或体力劳动时胸闷、气短、心慌,有的病人会有头晕,甚至胸痛。也有的病人是感冒了以后憋气非常明显,比一般人的感冒要重。因此,要通过做心脏彩超来观察胸腔有无扩大,心律失常情况等进行判断。
五
问: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包括药物等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那么,对于患者来说该如何抉择?
杨斌:许多患者得病后存在治疗乱象,听说哪种药好用了,就蜂拥而上,看别人做手术缓解了病情就急于去做手术。其实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疾病,治疗方案也不一样,应该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另外,由于目前每年国内外的相关诊疗指南都在不断更新,同一种疾病的诊疗手段也会出现变化。就二尖瓣反流而言,以前的情况是不建议进行手术的,但考虑到二尖瓣反流的累计效果较大,现在反而提倡进行早期的手术。因此,无论是检查还是治疗,患者都应该听从专科医生的意见,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
六
问:在手术治疗方面,有种说法称成形术较“温柔”,而置换术相对来说“简单粗暴”,这个说法怎么理解?
杨斌:瓣膜成形手术将病变的瓣膜给予修复以达到冶疗目的,包括瓣叶部分切除修补术,瓣膜或腱索粘连分离术,腱索缩短或移植术,人造瓣环行瓣环缩小及瓣环畸形矫治术等。
瓣膜成形手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单纯恢复心脏瓣膜或瓣环的解剖形态,而更重要是改善和恢复瓣膜以及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脏能够正常健康运作;此外,瓣膜成形手术后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所带来的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
瓣膜成形手术也有自身的缺点:其一、由于此类手术较为复杂,所以手术历史较长;其二、心脏瓣膜如同一扇门,门修好了长时间后可能有再次坏掉的可能,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这种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效果立竿见影。但由于人工瓣膜对心脏而言是一种"异物",血液容易在人工瓣膜上凝固,进而导致血栓栓塞(如脑梗死)或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因此,所有"换瓣"病人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七
问:有研究对比了修复二尖瓣和替换二尖瓣十年后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二尖瓣修复的患者预期寿命和正常人基本一致,但是替换二尖瓣的患者十年生存率比修复二尖瓣的患者大约低20%。是否存在这样的影响?
杨斌:日本就进行成形术和置换术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二者并无太大差别。
但就国内而言,置换术的患者生存率远远低于成形术,特别是置换机械瓣后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目前我国居民的依从性较差,病人吃药不规律且不能按时做检查,这时瓣膜易出现问题。
八
问:心脏手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开胸锯骨”,创伤大、影响美观,而瓣膜外科手术正经历从传统切口到小切口的历史性转变。这将是趋势么?
杨斌:传统瓣膜成形手术是指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操作,切口在胸部正中,长20公分左右,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瓣膜修复。这种手术对患者创伤大,术后可能发生胸骨不愈合,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这些都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手术视野较好,有利于手术的操作。
微创腔镜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下手术不会损伤到胸骨的完整性,出血机会大大减小,手术用血也大大的减少;现代外科手术越来越考虑到保护患者的外观美容,而胸腔镜下手术只需要几个小切口。
因此,不同的患者的不同症状针对的手术方法也不一样。
九
问:前段时间,医院完成了我省首例一站式不开胸不用全麻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简称TAVR)并获成功。这种手术的优势是什么?目前外科开展情况如何?今后会不会像腔镜手术一样常态化?
杨斌:作为一种全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手术,对于高龄、高危患者来说,TAVR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此类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与外科换瓣手术相比,TAVR术后卒中发生率较高。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作为一种全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手术,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主动脉瓣置换方式和路径,而且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对高龄、高危患者具有巨大的优势。该手术由具备丰富开胸换瓣经验的心外科医生操作,对病情判断、解剖理解和瓣膜定位更为准确到位,即使术中发生出血等紧急状况,也可随时转为开胸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在不久的将来,瓣膜质量越来越好,输送系统越来越精细,对病人越来越安全时,TAVR手术将可能形成常态化。
十
问:瓣膜手术之后如何降低复发风险?生活中有什么禁忌?请您给我们广大的心脏瓣膜患者给出一些建议。
杨斌:
1、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会开一些药,心脏原来比较大或者原来心脏功能比较差,这种病人术后一般来说要吃一段时间强心的、利尿的或者是扩血管的药物。
2、术后患者要定期复查,手术后三个月到半年至少要复查一次,医生要根据情况,判断是否继续吃药。
3、此外,患者在术后要保护好心脏的功能,不要喝大量的水,吃饭要到八分饱,应少量多次,适当给心脏减负。
杨斌
简介:
杨斌,男,医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郑州市心血管外科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拔尖人才,年度郑州市医德标兵。擅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婴幼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矫治,重症瓣膜病瓣膜置换及围术期处理,冠心病旁路移植及杂交手术,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外科治疗,独立开展了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共同动脉干、肺动脉闭锁、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主动脉弓中断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根治手术,其中针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双根部调转(DRT)术是省内开创性手术。先后发表国家级论文20余篇,SCI、中华两篇,获国家专利1项,省级科技新技术引进奖1项。
擅长: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婴幼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矫治,重症瓣膜病瓣膜置换及围术期处理,冠心病微创旁路移植及杂交手术,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外壳治疗。
出诊时间:
周三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