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三伏贴,谁劝也别贴

小舒说:

上周说了“藿香正气”(“藿香正气”,如果你家药箱里有它的话,还是扔掉吧),评论大家也看到了,条只是一小部分,后台很多“诅咒”我一辈子不要用中药的,不要沾中药的光(哈哈哈,谢谢祝福),也有很多骂得难听的。看了一点都生不起气,只觉得很悲哀。即使中医药未来能够为世界医学作出贡献,等到它的疗效和安全性都得到验证了再为它骄傲不迟。在众多药物明确地知道对相关疾病没有疗效,(或)不安全的时候,一味地护短,甚至唱赞歌,只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看不下去,继续写,让科学证据发出它的声音。今天,来说一说三伏贴。

近几年,一入伏天,医院“三伏贴”治疗的生意一片火爆。按照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有关应用管理通知,“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症的其他疾病”。

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呼吸道和肺部其他结构的慢性病症,常见的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过敏症(如过敏性鼻炎)、职业性肺部疾病(如尘肺、矽肺、石棉肺)和肺动脉高压。中医认为在夏季,尤其夏至到末伏结束前这段时间,把药贴在穴位上,就可以通过人体经络到达脏腑,达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效果

(What?!治疗哮喘、慢阻肺、呼吸道过敏症、职业肺病、肺动脉高压?!逗我玩呢)。是的,蠢透了……

首先,“药物经穴位敷贴,通过经络,到达脏腑防治疾病”,这一说法成立的先决条件是药物可以透过皮肤到达体内,并且形成一定的浓度。

中医“穴位”所在的人体表面,也就是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虽然只有0.5(眼睑)~4.0(脚后跟)毫米的厚度,却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重要的屏障。皮肤犹如覆盖全身的一件“外套”,保护人体免受微生物的入侵。皮肤的屏障功能除了隔绝病原微生物,也使得绝大部分药物很难经皮肤吸收。仅有脂溶性极强的有机溶剂和有机磷酸酯类可以穿过完整的皮肤。虽然过去几十年经皮给药系统(TDDS)有很大突破,但由于受到药物剂量、分子大小及脂溶性等方面的种种限制,目前只有少量药物被开发成为安全有效的经皮给药制剂,例如可乐定、东莨菪碱、芬太尼、雌二醇、硝酸甘油、尼古丁等。

三伏贴所用的基本方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其它被中医认为有类似效果的草药如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也可配伍加入。制作基本过程是:把草药粉碎为粉末、与姜汁或蜂蜜混合后,分为小份敷在“穴位”上。

无论磨成粉还是加热熬制,这些中草药都很难穿过皮肤并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更别提实现中医所谓的“冬病夏治”。就问一句,什么药的药效能从夏季持续到冬季?可能有人反驳:“正是夏天治愈,冬天就不犯病了”。可惜的是,三伏贴的主打适应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不能被治愈。例如哮喘,只能通过避免诱因(比如过敏原)和使用长效控制药物(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或可靠临床证据表明“三伏贴”能够有效、安全地缓解哮喘。

在英文文献库搜索,仅有一篇关于三伏贴的文章,是一篇文献综述,发表在一本补充和替代医学类杂志上(问我为什么不搜中文库?因为那里绝大部分研究的质量没法看啊!很多人认为“说中医不靠谱”是一种妄自菲薄,但实际上,我们中国人为现代医学做出的贡献也不小,我们的靠谱的研究也都会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认为我们中国人的研究只能发表中文期刊,才是真正的妄自菲薄。国际期刊上没有很多关于三伏贴的研究?实在是因为研究做得拿不出手,刊登不了……)。这篇唯一的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关于三伏贴的文章,对截至年发表的18篇三伏贴或三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做了描述。通过Jade评分发现大部分研究是低质量研究(随机分组、分配隐藏、盲法、失访等设计方面存在缺陷。所以它们都无法发表在好一点的期刊啊!)。由于各研究采用的结局指标不同,作者无法采用meta分析来综合量化三伏贴和三伏灸的效果。文章最后作者指出,考虑到现有研究的低质量,需要大型的、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三伏贴和三伏灸治疗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否安全、有效。

事实上,设计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RCT研究来证明三伏贴是否能够治病,从技术上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可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根本不见任何权威医学杂志的报道?真相只有一个,“三伏贴”根本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又有人要说了,中医药是不能用科学的那套标准检验的!错了,我们不论它的理论有多么可笑,比如药物根本很难进入人体,更不要说治疗了,它的效果是可以被检验的——在排除心理作用后,疾病有没有治疗好,是可以被验证的)。

不过,换个角度讲,“三伏贴”的药物很难穿透完整的皮肤也不算坏事,因为其中的几个基本药材都具有明显的副作用。

白芥子

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易发泡。

细辛

为马兜铃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

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

含有马兜铃酸,

具有强致癌性和肾毒性。

甘遂

可引起呕吐、腹痛,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等毒副反应。

动物实验发现心、肝、肾有一定

中毒性的组织学改变。

延胡索

其中的毒性成分为延胡索乙素。

口服延胡索粉末较大剂量(每次10~15克),

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嗜睡、

转氨酶升高等。

若服用超过60克,

可引起呼吸困难、抽搐、血压下降,

重者可引起休克、惊厥或呼吸、循环衰竭。

贴“三伏贴”后出现过敏现象的人不在少数。刚才也提到,“三伏贴”方子中的白芥子含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等,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的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充血并起水泡。中医却把过敏反应解释为通过使局部皮肤充血、气泡,“能更好发挥刺激腧穴的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可悲可叹。

很多人也误把敷药部位出现的灼烧、刺痛感等当作药物起效的依据。其实“三伏贴”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可小视,水泡破烂后可能引起感染、化脓;也有使用“三伏贴”后发生荨麻疹的病案报告,荨麻疹可累及喉头黏膜,严重时可引起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中医说“三伏贴不是想贴就能贴”。鉴于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表明“三伏贴”有任何功效,反而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我要说“就算中医劝你也别贴!”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jbzd/8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