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滥用输液危害大全民输液时代的愚昧与悲

“十个病号九个吊(输液),一个不吊是挂错了号。”好像输液能治疗百病。善良的人们呀!你可知道输液有多大的风险吗?!看到、听到那些接受输液的病人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死亡,我们不禁要反思,这是愚昧还是悲哀?

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应该是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会演变为输液泛滥?!

过度输液的危害极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吊瓶林立”的景象。“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年全球发生的亿次注射用药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是世界最大的“注射大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年我国医疗输液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竟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3瓶的平均水平。

每当季节转换时,我国很多地区就会进入感冒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医院和诊所不是如此呢?

输液,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惯性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滥用输液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对身体是一个长久的威胁。

今天,面对人均8瓶输液这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另外一个数据。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这通常是因为药品直接进入了血液循环,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再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导致的。

输液产生的危害应该是一个医疗常识,而在中国,输液为什么会泛滥成灾呢?危险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原因之一——根深蒂固的愚昧观念:输液“好得快”

年,当英国医生托马斯·拉塔第一次尝试着用输血的工具给一位病人输入盐水溶液的时候,这一实验性的治疗方式是为了挽救一位濒死的霍乱病人。直到今天,静脉注射技术不断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两个星期不用取下针头的套管针。但在西方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通常来说,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只是在中国,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上了年纪家人陪着来的,很多人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给其输液还会勃然大怒。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疾病“好得快”,甚至很多医生也会做出这样的解释。

●原因之二——根深蒂固的愚昧观念:打点滴比吃药先进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有患者开始向医生要求,希望用好一点的药。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吊瓶林立”的景象就越来越普遍了。

●原因之三——经济利益的驱使

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是如今中国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药养医”正推动着“吊瓶林立”的现状愈演愈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医生和医疗机构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可以不治自愈”这种科学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由此也加深了患者的错误认识。还有个别医生为了争业绩拿回扣,只能拿患者‘开刀’。

●原因之四——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被迫妥协

由于固有观念的误区,一些患者主动要求输液治疗,对此一些有责任心的医生会说服病人放弃输液、选择口服药物,但最后的结果却往往是大费口舌无功而退。面对实在太坚持输液的,医生一般就会妥协,因为中国的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实在让医生不敢不这样做。“你也知道,现在这种医疗环境,我们还是会听病人的。”

●原因之五——医学科普的忽略

公众的观念误区是在信息不明了的情况下逐渐造成的。对此,有关职能部门,媒体、社会及整个周边环境是有责任的,对输液所产生的危害所做的宣传和医学科普工作太少。

医疗部门的利益,患者的要求,医生的无奈,常识的缺失,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和困扰,但是面对健康受到威胁,我们还是要问,医生开处方时能否不要放弃应有的慎重和强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建立起强有力的医疗监管体系?我们的医疗部门专业人员,还有社会的其它部门,要使我们的整个社会养成一个风气,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聪明地看病,聪明地管理健康,而不是傻乎乎地被误导去干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

●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吃药不管用,来医院挂个吊瓶就好了,其实不是这样。任何药品都有自己的代谢规律,口服药一定要按照包装说明按时、按量服用,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很多人在家常常会忘了吃药,在医院输液就会老老实实地按时按量,结果就产生了误解,觉得“输液才好得快。”有医生举例说:一位急性子的感冒病人,吃了一天药发现没好,医院,坚持要输液。最后在医生的劝说下,又服了一天药就痊愈了。

任何疾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其实,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例如,常用于消炎的抗菌药莫西沙星的说明书中介绍,莫西沙星口服后“吸收迅速、几乎被完全吸收”,生物利用度为91%;另一种抗菌消炎药头孢克洛的说明书写明,药物代谢动力学证明,该药品口服后“吸收良好”。

在效果相当的情况下,口服药品与注射治疗相比还有一条更加现实的优势,那就是低廉的价格。一盒口服的左氟沙星药片,价格是12元,可以吃3天;而同样的药品,静脉注射一天的花费超过元,3天下来需要近元,相当于口服药物价格的30倍。

●盲目输液,不仅浪费而且有风险

静脉注射在感冒发烧等“战场”上,常常被称为“大炮打蚊子,”不仅浪费,而且还有潜在的风险,可能造成额外的“伤亡。”

从医学上讲,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它有可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在药物治疗中,不同的药品都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当人们使用口服的片剂、胶囊剂的时候,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这个过程比较缓慢,造成的不良反应也比较轻。一些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杂质在消化道里就被分解或过滤掉了。当人们使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时,药物就能够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又快又猛”地造成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休克或者死亡。

另一些风险潜藏在操作环节。如果输液器具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输液部位的皮肤没有经过完全消毒,输液的过程还会成为一条途径,让病毒、细菌能够轻松进入人体。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病原体随血液扩散至全身,引发严重威胁生命的败血症。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工作人员曾经介绍说,在中国的某些省份,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注射的比例达到30%。

即使完全消毒,输液依然存在着其他风险。如果打点滴时使用的药液浓度过稀或者过浓,就可能在进入人体后,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过多药液,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如果在针管的药液中混入了气泡或者血凝块,还会堵塞血管,甚至使心脏停止跳动。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说滥用输液的危害很大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人以上。

当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患者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经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滥用输液的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注,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

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

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中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

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发生了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医院在对“吊瓶”的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个。1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中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堵塞。

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的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了性命。

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

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现在,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水大夫”!

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有些人一生病为了快点好,就去输液其实你不知道输液就是一场小手术带给你的危害是长远的甚至是致命的。

危害一:导致输液不良反应,发烧最常见

静脉滴注的输液反应包括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等)而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

如果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快速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还会因循环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

危害二:过敏反应危及生命

输液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过敏反应主要是过敏原刺激人体肥大细胞产生抗体(IgE),这种抗体如果长时间没有过敏原的再次刺激会被人体免疫细胞清除,当致敏的IgE再次结合过敏原,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缓激肽等慢反应物质,导致皮肤瘙痒、组织液渗出等血管病变。此时机体需要清除这些有害物质,释放嗜酸性粒细胞来吞噬清除异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危害三:输液微粒堵塞毛细血管

输液中的微粒质量控制为限度检查,也就是说有微粒是肯定的,无微粒是相对的,只是控制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微粒包括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生产过程中的玻璃屑,橡胶瓶盖的橡胶微粒,输液袋、输液管中的塑料微粒,药物结晶及石棉纤维等。当这些微粒被带入肌体,进入血液循环后,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坏死或引起肉芽肿。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

提醒您,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输液其实也是个小手术。如果患者的肠胃功能正常,口服药物应是第一选择,只有在患者出现了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等情况时,才应该选择静脉注射治疗。

点击右上角







































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澳门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yfcl/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