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生理与病理的中医谈
当前病毒变异严重,疾病治疗难度加大,西药更新速度慢,耐药性产生快,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中医则以绿色无残留、标本兼治、愈后不易复发等无语伦比的优势,深得广大用户青睐!了解鸡的生理病理特点,因时因地因鸡制宜的应用中药,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生理特点 1.1卫阳不足 鸡的卫阳不足,抗御外邪的能力差。
①鸡的肺脏较小,连接的九个气囊充斥于体内各个部位及骨髓腔中。病原体易沿着呼吸道进入肺和气囊,从而进入体腔、肌肉和骨骼中;
②鸡的生殖和排泄孔都开口于泄殖腔,生殖器官很容易受到感染;
③没有膈膜,胸腹腔感染很容易扩散;
④鸡没有淋巴结,缺少一道阻止病原体的关卡。在同样条件下,鸡比鸭、鹅等水禽抗病能力差。鸡的传染病由呼吸道传播的多,传播快,发病重,病死率高。 1.2 肉仔鸡阳常不足 主要是肺气、心阳不足。长期以来,肉鸡的育种只注重快速生长性状的选育,而没有相应的改善其心肺功能及抗病能力,以致其心肺功能适应不了快速生长、代谢旺盛的需求,潜伏着一种肺心功能衰竭的发病倾向。据研究,肉鸡是唯一会自发的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动物。其用于携带氧气的红细胞明显的比蛋鸡的红细胞大,尤其在4周龄内的快速生长期,红细胞不能在肺毛细血管内通畅流动,从而影响气体交换,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所以幼龄快速生长期的肉鸡,广泛存在着亚临床肺心病,即腹水综合症。 1.2 产蛋期阴常不足 产蛋鸡以精血为用,蛋为精血所化。越是高产鸡精血消耗越多,因此鸡产蛋期阴常不足。 2.病理特点 2.1 致病因素以湿邪居多且湿多兼热 封闭及半封闭鸡舍的湿度大,温度高。在育雏期间,鸡为阳中之阴,喜燥而恶湿。久处湿地,易感外湿;伤于外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不振,水湿不化,则更易招致外湿侵袭。鸡的新城疫、球虫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常见病多发,多表现湿热之症,或以热为主而兼湿,或以湿为主而兼热。以清热解毒、燥湿为主要防治原则,均有明显疗效。
2.2 易生痰饮 鸡的常见病大多有泄泻、咳嗽、喘鸣等症状,以及常见的肉鸡腹水综合症等,无不与痰饮有关。痰饮是由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阻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因肺有输布津液、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失宣降,水液不能通调输布,便可停聚而成痰饮——责之于肺气失宣;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病,或脾气本虚,运化无力,亦可使水湿不行,停聚而为痰饮——责之于脾阳不振;肾主蒸化水液,肾阳不足,则蒸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责之于肾阳不足;三焦是水和气通行的道路,如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聚,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责之于三焦气化不利。总之,还是“阳常不足”而致。阳常不足应以补气助阳、健脾活血为主要原则,补气以心、脾、肺为主。防治疾病时要照顾到阳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特别是肉仔鸡。 2.3 疾病传变迅速 由于鸡卫阳不足,抗御外邪的能力差,易受外邪所侵而发病。如果邪气偏盛,卫阳不足,病邪就容易向里发展,有表证转化为里证,或出现其他变证。从临床病例看,鸡的很多疾病卫分、气分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很快传入营血,多为气营两燔或以营血分证为主。如鸡新城疫、禽霍乱、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病理剖检时可见各器官严重出血,此为“血热妄行”之故。 2.4 产蛋期脾、肝、肾虚 产蛋期的常见多发病,如泄泻、脱肛、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蛋、瘫痪等多与脾、肝、肾虚有关。脾主运化,主升清。若脾不健运,消化、吸收、输布饮食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就会引起鸡食欲不振、消瘦、泄泻、以致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症的产生;若脾气不升,甚或下陷,则可引起鸡久泄、脱肛等病症。鸡在产蛋期以精血为用。而肝藏血,肾藏精,若肝血不足,肾精亏损,蛋的生化之源不足,则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或肝血不足,血不养筋,或两者兼而有之,则鸡瘫痪不起。因此,为了提高产蛋性能、延长产蛋期,应以健脾胃、补气血、滋阴补肾为主要治疗原则。防治疾病时,也要照顾到其阴常不足的特点。
二、中草药在养殖业中的搭配及应用 中草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品种达到1.28万种,中草药含有生物碱、有机酸、酚类、甙类、萜类、挥发油、多糖、氨基酸、蛋白质、鞣质、黄酮类等多种成分,不仅可以作为药物适用于医药,还可以作为饲料和添加剂高效合理地应用于绿色畜牧养殖业中,其特点为绿色、天然、安全、多功能、无药残、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在饲料方面又具有抗应激、增重、提高产蛋率和成活率、降低料肉比、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畜禽产品质量等多种作用。这一独特优势和多重作用顺应了时代潮流,满足了人们和动植物回归自然,追求绿色食品的需求。 1.单方中草药在畜禽饲料方面的应用 马齿苋别名马苋、五行草等,主要含有生物碱、茶酚和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清热散血、解毒抑菌和杀虫作用,可治疗肠炎下痢、仔猪白痢等消化道感染。在饲料中添加其干粉5%~8%即可。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凉血利尿、抗菌等功效,鲜品可生喂,干粉按2%~3%添加到饲料中,具有健胃、强体、增加食欲及促进生长等作用。野菊花别名甘菊花、山菊花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具有抵抗作用,在饲料中添加3%~5%野菊花干粉,对预防流感、肝病及皮炎等有一定作用。车前草别名当道、牛甜菜、车轮菜、地胆头等,具有强身、利尿、强心及镇咳等作用,对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生喂、干喂均可,干粉宜占饲料的3%~5%,猪喜食。苍术别名茅苍术,茅术等,有燥湿健脾功能,主治湿阻脾胃,胸腹胀满、腹泻等,并能促进畜禽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对畜禽的角膜软化、夜盲及软骨症等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用量小猪5~10克,大猪15~20克。艾粉(由艾的茎叶干燥粉碎而成)营养价值甚高,艾叶中含有芳香油,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改善肉质,并有抗菌作用,在猪日粮中添加2%的艾粉,平均日增重可提高5%~10%,饲料报酬上升7.9%~15.7%。黄荆子别名五指柑、土常山、黄荆条,富含脂肪,是催肥壮膘的好饲料,一般每头猪每日取黄荆子25~50克,炒黄、研末、拌料,连喂30~60天,具有显著的催肥效果。 2.复方中草药组合在家畜营养方面的应用 赤首乌、麦芽、酸枣仁、秋牡丹、食盐各20%,混合研成粉末,使用时每头猪在三餐的日粮中添喂35~40克,增重可提高35%,秋季用此方催肥效果更好。骨粉30%,麦芽20%,秋牡丹、土黄芪、赤首乌、贯众、碘盐各10%,研末后每5千克体重的猪,在日粮中添加3~4.5克直至育肥结束一直供给,增重可提高25%。黄荆子(炒至黄熟)克,首乌、乌药、苍术、枳壳、茴香、甘草各克,淮山药、贯众、陈皮各克,黄精、桂皮、干姜各克,大黄10克,共研末拌匀,大猪每日添喂20克,中猪15克,小猪10克,增肥促生长北方冬春季使用最宜。贯众、苍术、枳壳、秦皮、桑白、苏子各克,人工矿泉盐1克,酒曲克,先将中药晒干、磨粉,然后加入人工盐和酒曲拌匀,为提高食欲,掺入30%炒熟的黄豆粉做辅料,体重30~60千克的猪,日喂贯苍合剂50克;60~80千克的猪,日喂贯苍合剂70克,在晚餐时喂给,可使猪增重提高30%~40%,饲料利用率提高15%~25%。芒硝克,神曲克,石菖蒲、何首乌、厚朴各50克,矿物质元素少许研末混匀,每头猪每天在饲料中添喂50克,增重率可提高25%,最高日增重可达1.2千克。山楂、麦芽各20克,板蓝根、陈皮、苍术、黄精、白头翁各10克,大蒜、地榆、生姜各5克,按以上配方组合晒干、研末混匀,在饲粮中按1%比例添加可促生长。马尾松针18克,糯谷芽15克,木本冬青叶12克,山楂10克,刺五加皮10克,苍术9克,秦皮8克,黄芪10克,贯众7克,薏苡仁3克,枳壳5克,以上各药制成细粉,另取碳酸氢钠36克,硫酸钠44克,氯化钠12克,硫酸钾2克,混合研细后取1份,加中药粉末2份,混合均匀。按1∶5比例加入热芝麻粉,以增强适口性。25~40千克的猪每日每头喂40克,40~60千克的猪每日每头喂60克,连续用药30~80天,可提高增重率20.42%,经济效益明显,饲喂时间以每天傍晚为佳。 3.中草药复方组合用于家畜疾病方面的应用 白术(炒焦)克,当归、熟地各克,党参克,白芍、黄芪、枳壳、陈皮、黄芩、紫苏梗各克,艾叶、川芎和甘草克,主治胎动不安,马牛~克,猪30~60克,连用3~5天,每天一次,有效率达98.69%。家畜保肝护胆方面采用大黄克,厚朴和枳实各克,大青叶克,菊花、益母草和茵陈各克,柴胡、大黄、虎杖、决明子和栀子各50克,甘草30克,按1%拌料,连用5天。有效率达97.96%。止咳平喘方面采用麻黄、大青叶和石膏各克,姜半夏、连翘、前胡、浙贝、橘红、黄连、银花各克,黄芩、苦杏仁、桑白皮各克,甘草80克,拌料添加量0.8%,治愈率为97.99%,有效率为99.1%。催奶方面采用爆炒王不留行克,黄芪克,漏芦、路路通、当归、党参各克,通草克,粉碎过40目标准筛,牛克,猪80~克,每日一次,连用2~3天,有效率高达99.29%;也可采用王不留行、当归和川芎各20克,黄芪、皂角刺、党参各10克,鹿角粉和路路通各5克,用于补气养血,通经下乳。产后乳少,乳汁不下,用量为马、牛~克,羊、猪40~60克。用于家畜解热生津高热方面克采用柴胡、黄芩和党参各50克,姜半夏30克,甘草20克,用法用量为马、牛~克;羊、猪40~60克。 4.中草药复方组合在畜禽疾病方面的应用 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苍术各20克,诃子肉、秦皮、神曲、山楂各25克,将药烘干研末,雏鸡按0.5%的比例拌料,饲喂3~5天,预防雏鸡白痢,保护率达99.46%,治愈率达99.28%。黄柏20克,五倍子15克,凤尾草20克,辣蓼20克,穿心莲20克,垂盆草25克,山楂25克,野菊花30克,白头翁30克,马齿苋35克,混合研细末,按1%比例在育雏时使用,拌料喂4~5天,或煎水让鸡自饮2~3天,具有明显的防治白痢的作用。 蒲公英15克,麻黄、黄柏各30克,紫苏和黄芩各40克,金银花60克,鱼腥草、板蓝根、青叶、甘草各50克,黄皮叶克,供0只中鸡使用,煎水让鸡自由饮用,连用2~3天,专用于传染性喉气管炎、鼻炎和上呼吸道疾病。 黄连、知母和板蓝根各20克,黄柏、丹皮和栀子35克,木通60克,紫花地丁、黄芩和赤芍各50克,地榆60克,煎水一次供0只家禽自饮,连用2~3天,主要清大肠实热,治疗家禽大肠杆菌病和急性腹泻。 柴胡、黄芩、泽泻、甘草各20克,丹参和黄柏各50克,五味子和溪黄草各40克,苦丁茶、野菊花和双花各30克,鱼腥草克,将药粉碎在产蛋前一周左右按0.5%比例拌料供0只鸡,使用2~3天,用于种鸡、蛋鸡脂肪肝,治愈率达97.98%。 传染性法氏囊治疗效果比较显著的复方中草药有两种,其一是葛根、板蓝根、绿豆各克,山豆根50克,大青叶40克,甘草、黄芩、延胡索各30克,黄连20克,雄黄2.5克,混合粉碎供0只中鸡,每只鸡1.5克拌料,连用4~5天。其二是金银花克,板蓝根克,大青叶60克,黄芩、黄柏、白芍各20克,霍香、地榆、大黄、甘草各10克,煎水以每只5毫升,让鸡自饮,连用2~3天均可,治愈达98.53%。 另外,蒲公英克,血见愁40克,马齿苋、地锦草、墨旱莲、车前草、绵茵陈、桔梗、鱼腥草各30克,煎水,每只鸡约10毫升自饮,连用2~3天,治愈率达98.8%,用药3小时见效。24小时控制死亡,服药2~3天可愈。麻黄、苏子、半夏、前胡、桑皮、杏仁、厚朴、木香、陈皮、甘草各60克,浸泡3小时,再煎水2次,每次30分钟,合并煎液,供0只中鸡使用,自由饮用,连用3~4天,治愈率98.6%,保护率达99.2%。 在霍乱方面使用花椒克,金银花、石菖蒲、穿心莲各80克,野菊花50克,山叉苦、苦丁茶、山芝麻各30克,大黄、黄柏、黄芩各20克,粉碎过80目标准筛,药末按1%混合饲料,喂2~3天,供0只鸡使用,治愈率为96.76%。 5.中草药复方组合用于畜禽饲料方面的应用 中草药添加剂在清热解毒、消食祛滞上的应用,桃金娘叶克,元参5克,当归、黄芪、大青叶各10克,蒲公英、知母、泽兰、连翘各25克,紫花地丁、黄芩、木通、益母草各40克,穿心莲和硫酸亚铁50克,粉碎过60目标准筛,按0.6%比例拌料,投喂4~5天,以后每隔5天喂一次,畜禽养殖期间很少发生疾病,节约养殖成本29.5%。 中草药抗高温应激添加剂西瓜皮克,黄芩80克,益母草、蒲公英各60克,野菊花、当归、麦芽、神曲各60克,连翘和甘草各40克,十大功劳30克,枣仁20克,霍香15克,粉碎、过筛,每年天气炎热时使用按0.5%比例拌料,投喂2~3天,保护率为99.64%。 在家禽产蛋减蛋方面采用陈皮克,党参、山楂各50克,神曲、金银花、黄芪、益母草、黄柏各30克,厚朴和生地黄各20克,粉碎过60目标准筛按1%的比例拌料,投喂2~3天,治愈率达97.92%。还可采用松针克,党参、白术各克,刺五加、仙茅、何首乌、当归、艾叶各60克,山楂、六神曲、麦芽各30克,用于补肾益脾,暖宫活血,可降低鸡蛋胆固醇,用于产蛋下降,用法用量为混饲每千克饲料鸡5~10克,治愈率达98.53%。 6.中草药在国内市场的分析及未来展望 国内畜禽养殖业中,饲料费用占总成本的60%~70%,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在畜禽养殖利润空间较薄的情况下,增加饲料资源、减少成本、增加养殖业的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兽药行业起步较晚,在整体行业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上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国家对动物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的逐步重视,国内兽药饲料行业发展迅速,近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5~年国内兽用药品行业市场规模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7.11%。 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动物保健品消费国。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兽药行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到年兽药总产值可达~亿元。整体上看,我国兽药行业市场处于旺盛的增长时期,发展潜力巨大。中草药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充当饲料和添加剂使用,加上国内大量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开发和新的利用,中草药的未来市场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使用价值。
三、中兽药在家禽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家禽的各种疾病却越来越严重、饲料原料储存技术和饲料脱霉技术在不断提高,而饲料霉菌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却并未减轻,甚至变得更加严重. “白羽肉鸡事件”真正的根源是鸡体中抗病毒药等违禁化药的大量残留。 1.当前家禽疾病防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对我国养禽业有威胁的疾病高达80多种,其中传染性疾病占到了75%而传染病中尤以病毒性疾病(如禽流感、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鸭病毒性肝炎等)危害最大。虽然,许多病毒病目前都有疫苗用于免疫保护,但由于鸡体的免疫抑制以及病毒毒株的不断变异,许多家禽免疫疫苗后,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而发病。 为了避免人用药物长期用于畜禽养殖,导致药物通过畜禽产品的食用进入人体产生耐药性。我国从5年起,抗病毒化药己全面禁止用于食用动物。这种情况下,病毒病的治疗就只能应用中兽药和生物制品了。尤其是具有生物同源性,作用功能多,毒副作用小,且来源广等优点的中兽药,显出了它的优势。 2.中西药物的耐药性 由于现代医学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理念以及化药所追求的成分明确和单一,许多效果极好的抗生素出现了很强的耐药性。 现代医学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理念主要是用药物对引发传染性疾病的细菌、病毒等病原进行抑杀。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已存在几十亿年,其不会轻易被消灭。化药不但杀不尽病原,反而促使细菌、病毒等病原通过不断变异进行逃避。另外,化药所追求的“成分明确和单一”,决定了化药对病原作用靶点的单一性。作用靶点的过于单一,使得病原在逃避药物抑杀作用时变得较为容易。病原的成功逃避,药物便对其失去作用,这就是耐药性的产生。 与之相比,中药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就很小。首先,中药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而发挥作用。其很少对病原进行直接抑杀,而是将机体调节平衡后,使病原失去生存的环境而“知趣离开”。比如,藿香正气水用于治疗夏季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较为有效。但试验证明,将大肠杆菌分离后直接泡到藿香正气原液中都抑制不住它的繁殖。这就说明藿香正气水并非通过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而发挥疗效,而是通过调节肠道机能状态来实现的。另外,有些具有“祛邪”功效的清热类中药,对病原也发挥抑杀作用。但是,一味中药就含有几种有效成分,由多味中药组成的中药组方,作用成分就更加多样复杂,其对病原的抑杀也是多靶点同时作用。比如,由大黄、黄连、黄柏和甘草组成的治疗畜禽葡萄球菌病的中药组方。方中大黄主要抑制金葡菌的脱氢酶;黄连抑制金葡菌的呼吸和核酸代谢;黄柏抑制金葡菌的核糖核酸合成;甘草抑制其脱氧核糖核酸的代谢。诸药合在一起,多靶点同时作用,病原想逃避也难以成功。再如,曾对痢疾杆菌特别有效的黄连素,近年也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然而,用于提取黄连素的黄连,在临床上已应用近千年,但现在用于治疗痢疾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时仍然非常有效。这就说明,黄连治疗痢疾杆菌引起的腹泻时,不只是其中所含的黄连素在起作用。这也是黄连较黄连素不易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3.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 中医认为正常的机体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疾病是机体不平衡状态的一种临床表现,疾病就是在邪气(致病因素——细菌、病毒等)的作用下,导致机体失去平衡的一种状态。 “邪气”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但由于动物体内充满了与邪气相抗争的“正气”,动物机体大多数情况下仍能维持健康状态。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疾病的发生就是机体内的“正气”难以抵御“邪气”而引起的。中药之所以能够防治各种疾病,就是因为中药具有“扶正”和“祛邪”两种功效,它可以使机体“正气”的力量不断增强,“邪气”的力量逐渐减弱,最终实现正盛邪衰,疾病痊愈。
3.1 中药的扶正作用 扶正即扶助“正气”。中兽医学认为,“正气”是指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特异性的抵抗力。 中药的扶正作用,是通过“提高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和“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以及“提高机体对致病因素特异性的抵抗力”三个方面来实现的。 3.1.1 提高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 中医称“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为“阳气”,俗称“火力”。“阳气”、“火力”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维持全身体温的主要热量来源。“阳气”、“火力”壮,机体的抗病能力就强。临床上,老龄畜禽发病率显著高于壮年畜禽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畜禽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不断衰退所导致的。 机体的“阳气”在与“邪气”斗争的过程中,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来与“病邪”抗争。感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动物表现出的“发烧”便是“阳气”与“邪气”斗争的具体表现。所以,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不能刚开始就用单纯的“退烧药”来退烧,这样会给“病邪”得以喘息的机会,随后会再次“烧起来”,埋下病根难除的隐患。正确的做法是在“祛邪”的基础上,进一步扶助机体的“阳气”,当“病邪”被彻底打败后,“高烧”会自退,疾病则痊愈。如果一个动物患有感染性疾病后,不是表现发烧,而是体温偏低的话,则说明其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已极其低下,此时该动物的疾病就较难治愈了。 “阳气”或“火力”对病邪的抵御是一种广泛的作用,无特异性。即“火力”壮时对许多疾病的抵抗力都足。由此可见,中兽医学中所谓的“阳气”或“火力”就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中兽医学认为,真正健康的动物是不需要补益“阳气”的。阳气太过会“化为火”(俗称上火)。例如,日常生活中体质健壮的青少年食用“大补元气”的人参,极易出现上火而流鼻血,便是这个道理。但在我国目前的家禽养殖中,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劣、化学药物的滥用、饲料霉菌毒素以及免疫抑制疾病的普遍存在,大大损伤了动物的阳气,使其处于阳气不足的“亚健康”状态。尤其是阳性之物“鸡”更需要大幅度补益阳气,所以,在家禽养殖过程中,完全不用担心补益太过而上火。目前,提取自“补气”中药黄芪的黄芪多糖在家禽养殖中的普遍使用,便是这个道理。 增强机体的“阳气”或“火力”应用具有“补气壮阳”作用的中药人参、党参、黄芪、淫羊藿等。应用中药调节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使其达到整体平衡协调的状态,便是机体阳气和火力最壮的时候。 然而,近年在我国畜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等化药全程长期随意添加的现状,愈演愈烈。据统计,年我国抗生素的年产量约40万吨,其中50%以上用于动物养殖。抗生素等化药的长期使用,严重损伤了动物的肝、肾(因所有化药必须经过肝的分解,肾的代谢),致使脏腑之间难以维系平衡,机体“火力”急剧低下,各种病邪乘虚而入。导致我国动物疾病的防治技术较30年前虽有质的提高,但畜禽的疾病仍越来越多,难以控制。 另外,霉菌毒素可通过肝脏来代谢,肾脏来排泄。当摄食到体内的霉菌毒素的量,不超过肝脏的分解和肾脏的代谢能力,其便不会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中毒。但当肝肾功能受到损伤后,即使食入少量的霉菌毒素,也难以及时被分解和排泄,进而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30年前,我国的兽医兽药技术较为落后,畜禽不发病的情况下几乎不会应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而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兽药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越。畜禽养殖过程中,在未发病的情况下,向饲料或饮水中长期大量添加抗生素等化药已成为普遍现象。畜禽的肝,肾在化药的长期作用下,普遍处于功能低下的受损状态。所以,即使每天只食入少量的霉菌毒素,机体也无法及时将其代谢出去,进而引起蓄积中毒。这就是现在饲料原料玉米的质量以及玉米的存储和脱霉技术较30年前有了质的飞越(30年前由于粮食匮乏,许多人吃的玉米都是国库中存储了若干年,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霉败。用于生产饲料的玉米的霉败程度便可想而知——当时也没有脱霉剂),但霉菌毒素的危害却比过去严重的根本原因所在。 3.1.2 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 中兽医学认为,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足是机体内部能够维持平衡的表现。但要想真正维持机体的健康,机体还必须时刻与外界环境维持平衡状态。否则,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不能够及时与外界环境构建平衡,也会引起发病——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应激发病。所以,中兽医学在强调机体自身平衡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提高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能力。即现代医学中的“抗应激能力”。应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中兽医学认为“心藏神”,机体抗应激能力的强弱与“心藏神”的功能密切相关。当“心不藏神”时,轻微的环境刺激,就会引起心悸、躁动不安等全身不良应激反应。 所以,临床上常用具有“安神”功效的中药来增强心的“藏神”功能,进而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如远志、酸枣仁、朱砂、龙骨、柏子仁、茯神、夜交藤、合欢皮、合欢花等安神中药均有此功效。如在家禽转群或打疫苗之前,用远志提取物给鸡群连续饮水几天,以减少转群及疫苗接种带来的应激,就是利用远志的安神功效来实现的。 3.1.3 提高机体对致病因素特异性的抵抗力。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有些疾病除了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要强盛外,机体还必须具备对这种疾病特异性的抵抗力。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掏取疯狗的脑浆,蒸熟后往伤口上涂抹,可以有效地预防狂犬病的发生。这其实就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疫苗接种。 现在,我们为了提高家禽对传染性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常给家禽接种多种疫苗。但目前的现状是由于鸡群的免疫抑制以及毒株的不断变异,许多家禽接种疫苗后,仍然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发病。研究发现,在应用疫苗给鸡群免疫接种的同时,配合应用一些具有补益功效的中兽药制剂可大大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使鸡群对致病因素特异性的抵抗力大大增强而减少发病。 3.2 中药的祛邪作用 祛邪具体的做法是在扶正的同时,可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应用中药从不同途径祛除“病邪”。 3.2.1 解表法: 解表法又称“发散法”。即使用具有解表发散的药物,将侵入肌表的“病邪”发散出去。表邪有寒、热之分。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多选用味辛性凉的药物与清热解毒药配合使用。 3.2.2 宣肺法: 宣肺法就是使用清热宣肺的方药,使侵入肺脏的“病邪”,随着肺的呼气散出。 3.2.3 泻下法: 泻下法就是使用具有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结滞的湿热之邪。使体内的“毒邪”随大便出体外。 3.2.4 通淋法: 通淋法就是使用具有“清热通淋”功效的方药,通利小便,从而使蕴积在体内的“热毒”随小便排出体外。 3.2.5 凉血法: 凉血法就是采用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的方药,进行泄热养阴、凉血散瘀。使侵入营血的“热毒”从营血中透出。 3.2.6 攻毒法: 攻毒法就是采用本身具有较强毒性的方药,达到以毒攻毒,使“毒邪”就地失活,快速失效的目的。如当热毒在体内快速增殖时,有时利用解表、宣肺、泻下、通淋、凉血的方法难以及时排除使体内的“热毒”。此时,若配以蜈蚣、全蝎、蟾酥等本身具有较强毒性的中药,可以达到以毒攻毒,以毒制毒,一物降一物的效果。从而使热毒失去活性,不再对机体造成危害。本法适用于烈性“热毒”入侵,发病较为骤急的病例,如高致病性的流感等。 总之,所有药物都是通过辅助机体来战胜疾病的。如果机体罢工,任何药物都不可能把疾病治好。所以,即使最好的药物,在战胜疾病中的贡献一般也不会超过30%。 另外,西医的抑杀理念和政府对兽药的监管不力,导致了化药的过度使用,加重了机体的负担,破坏了机体的平衡,为其他病原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如此恶性循环,各种禽病愈演愈烈。因此,要想有效解决禽病复杂难控的困局,必须彻底规范化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让抗生素等化药回归到原来的治疗角色。同时,建立以中兽药为主进行“预防、保健”的养殖理念,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哪里好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