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例证标杆20泰它西普治疗29例系

—精彩速览—

本医院风湿免疫科林福安教授分享。林教医院29例使用过泰它西普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估。2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4例,21例患者至少注射了8次泰它西普。其中,18例患者存在多关节肿痛的症状,16例患者有皮疹红斑的表现,14例存在肾脏受累情况,6例患者累及血液系统,5例患者脱发,3例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合并尿道平滑肌及狼疮脑病,1例合并心肌受累及中度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视神经脊髓炎,1例为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大部分患者存在高抗双链DNA抗体及低补体的情况(图1)。

此外,林福安教授还将分享一个案例。一例29岁男性患者于4年前开始出现全身酸痛,伴阵发性加剧和行动受限,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血液系统损害,狼疮性肾炎,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先后予“甲泼尼龙、环磷酰胺、羟氯喹、来氟米特、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患者血象恢复,病情好转。然而,患者半年前自行停药。2月余前,患者再次全身酸痛,伴乏力、脱发、全身皮肤散在皮疹,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喘及双下肢浮肿。为求进一步治疗,患医院就诊。患者为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液系统、肾脏及心脏受累,激素及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理想。泰它西普作为目前唯一获批治疗SLE的“双靶点”生物制剂,可同时抑制APRIL和BLyS与受体结合。患者使用泰它西普治疗数月后,心功能、尿蛋白、血小板、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欲查看具体详情,请阅览本期精彩案例。

—临床研究—

《泰它西普治疗2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9例患者概况

图例患者的基础情况

基础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羟氯喹、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沙利度胺(图2)。

图例患者基础药物使用情况

29例患者起始平均SLEDAI评分为8.8分。泰它西普治疗24周时,29例患者平均SLEDAI评分降至3.3分(下降幅度62.5%);活动组患者(SLEDAI评分≥7分)平均SLEDAI评分由11.8分降至4.0分(下降幅度66.1%);稳定组患者(SLEDAI评分≤6分)平均SLEDAI评分由2.8分降至1.2分(下降幅度64.0%)(图3)。总体来看,泰它西普可使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SLEDAI评分稳定下降,表明泰它西普可改善患者症状。同时,对比活动组和稳定组,活动组的SLEDAI评分的下降幅度比稳定组更大。

图例患者使用泰它西普后SLEDAI评分变化情况

29例患者起始平均激素用量为6.5片/天,均有常规治疗减量困难的问题。泰它西普治疗12周后,29例患者的平均激素用量降至2.9片/天(下降幅度55.3%),并在后续治疗中持续稳定下降;活动组患者的平均激素用量由8.1片降至3.4片(下降幅度58.0%);稳定组患者的平均激素用量由2.5片降至1.8片(下降幅度28.0%)(图4)。总体来看,29例患者的平均激素用量明显减少,同时,泰它西普对活动组激素减量的作用更大。

图例患者使用泰它西普后激素用量变化情况

29例患者起始平均补体C3水平为0.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29例患者平均补体C3水平上升至0.g/L(上升幅度41.7%);活动组患者起始平均补体C3水平为0.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活动组患者平均补体C3水平上升至0.g/L(上升幅度50.0%);稳定组患者起始平均补体C3水平为0.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稳定组患者平均补体C3水平上升至0.78g/L(上升幅度20.9%)(图5)。

29例患者起始平均补体C4水平为0.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29例患者平均补体C4水平上升至0.g/L(上升幅度59.2%);活动组患者起始平均补体C4水平为0.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活动组患者平均补体C4水平上升至0.g/L(上升幅度67.0%);稳定组患者起始平均补体C4水平为0.11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稳定组患者平均补体C4水平上升至0.g/L(上升幅度40.83%)(图5)。

总体来看,各组患者的补体C3和C4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活动组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图5不同组患者使用泰它西普后补体C3、C4水平变化

对比基线、泰它西普治疗12周以及泰它西普治疗24周时29例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变化,研究发现抗dsDNA抗体、抗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等标志物的阳性例数随着泰它西普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图6)。

图例患者使用泰它西普后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情况

29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有狼疮性肾炎(明确病理类型7例:2例IV型、3例IV+V型、1例II+IV型,1例III型后转IV+V型)。1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起始平均24小时尿蛋白为4.51g/24h,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平均24小时尿蛋白降至0.65g/24h(下降幅度85.58%)(图7)。这表明泰它西普可持续稳定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尿蛋白水平。

图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使用泰它西普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的变化情况

29例患者中,18例患者有≥2处以上关节炎。研究发现,无论活动组或稳定组,泰它西普治疗后均可使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关节炎症状和体征发生改善(图8)。

图例关节炎患者使用泰它西普治疗后关节炎患者人数的变化情况

29例患者的起始平均IgG、IgA、IgM分别为13.7g/L、2.84g/L、0.86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29例患者的平均IgG、IgA、IgM分别降至7.2g/L、1.13g/L、0.29g/L(下降幅度分别为47.4%、60.2%、66.2%)(图9)。总体来看,29例患者所有球蛋白都处于下降趋势,且IgM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图例患者使用泰它西普后IgG、IgA、IgM的水平变化

21例活动组患者的起始平均IgG、IgA、IgM分别为13.4g/L、3.1g/L、0.85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21例活动组患者的平均IgG、IgA、IgM分别降至6.95g/L、1.23g/L、0.28g/L(下降幅度分别为48.1%、60.3%、67.0%)(图10)。总体来看,21例活动组患者所有球蛋白都处于下降趋势,且IgM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图例活动组患者使用泰它西普后IgG、IgA、IgM的水平变化

8例稳定组患者的起始平均IgG、IgA、IgM分别为14.6g/L、2.06g/L、0.89g/L,泰它西普治疗24周后,8例稳定组患者的平均IgG、IgA、IgM分别降至7.95g/L、0.83g/L、0.32g/L(下降幅度分别为45.5%、59.7%、64.0%)(图11)。总体来看,8例稳定组患者所有球蛋白都处于下降趋势,且IgM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图例稳定组患者使用泰它西普后IgG、IgA、IgM的水平变化

从安全性而言,29例患者使用泰它西普治疗后,2例患者发生感染性发热,2例患者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总体而言,泰它西普安全性良好。

—案例详情—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男

年龄:29岁

主诉:反复全身酸痛4年,咳嗽、咳痰、气喘1周

4年前

主诉:全身间歇性酸痛,伴阵发性加剧及行动受限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血液系统损害,狼疮性肾炎,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治疗:甲泼尼龙、环磷酰胺、羟氯喹、来氟米特、阿司匹林8月余前

患者自行减量激素

6月余前

患者自行停药

2月余前

主诉:再次全身酸痛,伴乏力、脱发,全身皮肤散在皮疹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血液系统损害,狼疮性肾炎,继发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治疗:激素、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

1周前

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少色白,伴活动后气喘及双下肢浮肿,无尿少,无胸闷、胸痛,无发热,无腹痛、腹泻等

—本次入院检查—

查体

体温36.1℃,血压/90mmHg,心率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神清,精神可,头发稀疏发黄,双眼睑轻度浮肿。双上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呼吸音低,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3.5X/L

血红蛋白g/L

血小板29X/L尿常规

24小时尿蛋白定量:2.22g/24h

补体

C30.57g/L

C40.08g/L

抗体

抗双链DNA抗体阳性

抗心磷脂抗体:

抗β2-糖蛋白I-IgG24.89

抗β2-糖蛋白I-IgA44.91

ACA-IgG26.51

狼疮抗凝物阳性

B型钠尿肽

.33g/ml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速,部分T波改变。

胸部CT:

双肺多发斑片磨玻璃影、索条影及小叶间隔增厚,双侧胸腔及心包积液。

心脏彩超:

左室射血分数42%,左心增大、左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中度)、二尖瓣大量反流、三尖瓣少量反流。

诊断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狼疮性肾炎

3.狼疮性心肌病

4.中度肺动脉高压

5.狼疮性血液系统损害

6.继发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7.双肺炎症

治疗方案随访及后续情况

(具体情况如下所示,下滑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ysbj/1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