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与新生儿
分期
时间
胎儿期
受精卵到出生,一般40周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出生28天前
围生期
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g)至出生后7天
婴儿期
出生至1周岁(第一生长高峰)
幼儿期
1岁至3周岁
学龄前期
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
学龄期
自入小学(6~7岁)至青春期前
青春期
一般10~20岁,女孩的时间比男孩早2年(第二生长高峰)
1、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2、发育: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3、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一周后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下降范围为3%~9%,以后逐渐回升,至7~10日应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相关链接:→
指标
出生时
三个月
一周岁
其他数据
体重
约3.33kg
10kg
1~12岁公式:年龄×2+8
身高
50cm
75cm
2~12岁公式:年龄×7+75
头围
33~34cm
40cm
46cm
2岁时48cm
胸围
32cm
46cm
4、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相关链接:→
前囟闭合
一般1-1.5岁闭合,最迟2岁
后囟闭合
6~8周龄闭合
骨缝闭合
3~4月龄闭合
骨化中心
头状骨、钩骨3个月开始出现,10岁出全,公式:年龄+1
乳牙
4~10月开始出,13个月未出是延迟,3岁前出齐(一般2.5岁出齐)
恒牙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
5、胎龄(GA):从最后一次正常月经第一天起至分娩是时出,通常以周表示。
相关链接:→
足月儿
37周≤GA<42周
早产儿
GA<37周
过期产儿
GA≥42周
6、出生体重(BW):指出生后1小时内的体重。
正常出生体重儿
BW≥g并且≤g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
BW<g的新生儿
极低体重初生儿(VLBW)
BW<g的新生儿
超低体重初生儿(ELBW)
BW<g的新生儿
巨大儿
BW>g的新生儿
7、适于胎龄儿: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之间。
8、小于胎龄儿: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9、大于胎龄儿: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10、高危儿:指已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11、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g并≤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儿。
12、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20秒钟以上,伴有心率减慢次/分及发绀。常发生于早产儿。
13、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又称持续胎儿循环,指由于炎症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等多种病因引起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为持续胎儿循环。
14、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环境温度。出生体重、生后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出生体重越低、日龄越小,所需中性体温越高。
15、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16、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
(1)胎儿宫内窒息:早期有胎动增加,胎心率≥次/分;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次/分;羊水胎粪污染,呈黄绿或墨绿色。
(2)Apgar评分:
0分
1分
2分
皮肤颜色
青紫或苍白
身体红,四肢青紫
全身红
心律
无
<
>
弹足底或插笔管反应
无反应
有些动作,如皱眉
哭,喷嚏
肌张力
松弛
四肢略屈曲
四肢活动
呼吸
无
慢,不规则
正常,哭声响
0~3分:重度窒息;4~7分:轻度窒息;8~10分:正常。1分钟评分反应窒息严重程度,是复苏的依据,5分钟评分反映复苏的效果及有助于判断预后。
(3)多脏器受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均可受累,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缺氧缺血性心肌病、肾功能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
17、原发性呼吸暂停: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律减慢,即原发性呼吸暂停。此时,患儿肌张力存在,血压升高,伴有发绀。
18、继发性呼吸暂停:若缺氧持续存在,在出现几次深度喘息样呼吸后,继而出现呼吸暂停,即继发性呼吸暂停。此时,肌张力消失,苍白,血压和心率持续下降。
19、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以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20、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产生的由脂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一种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的作用。缺乏后可引起肺泡塌陷,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
21、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
22、生理性黄疸: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化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mg/dl或每小时升高<0.5mg/dl。④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低于15mg/dl。
23、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
24、母乳性黄疸: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3个月内仍有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排出其他病理因素,称为母乳性黄疸。病因可能与母乳内β-葡萄糖酸酐酶活性过高有关。停喂母乳1~2天后,黄疸可减轻。
25、新生儿溶血病:系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26、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是指血清中过高的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的一系列损伤。一般在出生后2~7天发病,首先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等;半天至一天后出现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尖叫、惊厥、发热等。半数患儿可死亡,幸存者常遗留有手足徐动症、听力下降、智能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结核
1、原发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间的淋巴管炎组成。是原发型肺结核的表现。
2、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判断以及阳性反应的意义。
硬结直径(mm)
<5
5~9
10~19
≥20
反应程度
阴性
阳性+
中度阳性++
强阳性+++
阳性反应见于:①接种卡介苗后;②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合病灶;④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⑤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10mm增至>10mm,且增幅超过6mm时,提示新近有感染。
营养与疾病
1、营养:营养是指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2、营养素: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3、食物热力作用(TEF):是由于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基础代谢率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与食物成分有关。
4、母乳喂养的特点。
①营养丰富:(1)氨基酸比例合适,是必须氨基酸模式;(2)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1:4,易于消化;(3)乙型乳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同时有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产生B族维生素,有利于钙的吸收;(4)含不饱和脂肪酸多,且含有脂肪酶,使脂肪利于吸收;(5)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减少婴儿肾的负担,且矿物质易被吸收。
缺点:维生素D和维生素K含量低
②生物作用:(1)缓冲力小;(2)含有SIgA、免疫活性细胞、乳铁蛋白、溶菌酶等免疫成分;(3)含有生长调节因子,如牛磺酸、激素样蛋白等。
③其他:经济、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
5、初乳:一般指产后4-5天内的乳汁,质略稠而淡黄色,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维生素A、矿物质和牛磺酸等都比较多,还有初乳小球(充满脂肪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6、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婴幼儿,特征为体重不增、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低下及新陈代谢失常。
7、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聚集、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为肥胖。
8、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①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亲妊娠期后期VD不足,早产、双胎等。
②日照不足:内源性VD生成不足。
③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婴儿早期生长速度快,已发生佝偻病。
④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天然食物中VD少。
⑤疾病影响:胃肠道疾病或肝胆疾病影响VD吸收,长期服药抗惊厥药是体内VD不足。
先心
1、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及举例。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正常情况下,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故平时血液左向右分流,不出现青紫。在剧哭、屏气或病理状态拿下使得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使血液自右向左分类出现暂时性青紫,如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某些原因(如右室流出道狭窄)致使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使血液从右向左分类时,或因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进入体循环,出现连续性青紫,如法四、大动脉转位。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或分类,如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狭窄。
2、房缺、室缺、PDA、法四的临床表现、心脏体征、X线表现及心电图
(1)房缺(ASD):
①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迟缓、体型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因肺血增多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晚期出现肺动脉高压时可有青紫。
②体征:1)第一心音亢进,肺动脉第二心音增强;2)第二心音固定分裂;3)右室扩大,可形成肺动脉瓣相对狭窄,胸骨旁第二肋间可闻及2~3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4)胸骨左缘第4~5肋间隙三尖瓣相对狭窄的舒张早中期杂音;5)随着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左向右分类减少第二心音增强,固定分裂小时,收缩期杂音缩短,舒张期杂音小时,但出现肺动脉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③X线表现:心脏增大,以右心房和右心室为主,肺动脉段突出,肺叶充血,主动脉影小。透视下课件肺门舞蹈征。心影略呈梨形。
④心电图:大多数右心室增大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
(2)室缺(VSD)
①临床表现:小型室缺可无症状,缺损较大时,患儿多生长迟缓,体重不增,有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心衰。压迫喉返神经时可声音嘶哑。晚期出现肺动脉高压时可青紫。
②体征:小缺损时仅有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传导范围广,常伴震颤。大缺损时除了上述表现外,还可听到二尖瓣相对狭窄的较柔和的舒张中期杂音。当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时,杂音减弱,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
③X线表现:左、右心室增大,主动脉弓影较小,肺动脉段扩张,肺野充血。
④心电图:小型缺损可正常或左室肥大,大型缺损,左右室增大。
(3)动脉导管未闭(PDA)
①临床表现:咳嗽、气急、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落后,分流量大时可有心前区突出、鸡胸。晚期出现肺动脉高压时可青紫。
②体征:1)心脏体征:胸骨左缘有一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据收缩期和舒张期,常伴震颤,向颈部、左锁骨下和背部传导。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2)其他体征: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宽,可有周围血管征如水冲脉、指甲床毛细血管搏动。
③X线表现:心影可正常,分流量大时,左室增大,心尖向下扩张,左房亦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凸出。
④心电图:左室肥大,电轴左偏,偶有左房肥大,肺动脉压力显著增高者,左、右心室肥厚。
(4)法洛四联症(TOF)
①临床表现:1)青紫:多见于毛细血管丰富的浅表部位,如唇、指甲床、球结合膜等。2)蹲踞症状;3)杵状指;4)阵发性缺氧发作
②心脏体征: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II~III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一般无震颤,肺动脉第二心音减弱。
③X线检查:右室大,心尖上翘呈靴型,肺动脉段凹陷,肺野清晰,肺纹理减少。
④心电图:主要为右室肥大,电轴右偏。
3、差异性紫绀: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流入降主动脉,造成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称为差异性紫绀。
4、肺门舞蹈: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时,肺动脉段凸出,肺野充血,肺门血管增粗,X线透视下可见搏动强烈,似肺门跳动,这种现象称为肺门舞蹈。
5、蹲踞现象:法洛四联症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游戏时,常常主动蹲下片刻。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流量减少,从而缺氧症状暂时得到缓解。
6、艾森曼格综合征:左向右分流型先心,当肺动脉压力显著增高时,则产生右向左分流而呈现青紫,即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7、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