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创立至今,微创?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旗下的微创心通已成为国内心脏瓣膜领域举足轻重的参与者,更多国内的严重主动脉瓣膜狭窄患者因此获益。
(本文转自新民周刊,作者周洁)
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对于无数创新科技从业者来说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和付出激情的年份。刚刚过去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科技和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第一次用“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来强调坚持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国企业想要在全球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开辟赛道、创新技术。深知这个道理并坚持创新驱动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微创”)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中的佼佼者。
从年创立至今,微创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从一枚心脏支架开始,不断在技术上从并跑者成长为某些细分领域的全球引领者,并通过数年探索和总结,使科研果实成功产业化、商业化的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甚至是必然事件,推出了一批医疗器械高端产品。其中,在鲜有人涉足的瓣膜业务领域,微创旗下的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心通”)已成为国内心脏瓣膜领域举足轻重的参与者,更多国内的严重主动脉瓣膜狭窄患者因此获益。
TAVR:拯救心脏“大门”的最后一线生机
在外科手术发展的近年历史中,心脏手术始终是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风险也最高。其中,心脏瓣膜的病变直接影响人体正常血液循环,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把人的心脏看作一套房子,那么,这套房子里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房间,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则是这套房子的4扇门。每组瓣膜均由二至三个瓣叶组成,具有单向阀门作用,随心动周期交替开放和关闭,保证心脏向正常方向排血,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瓣膜交替开合控制血液不逆流
据估计,人的一生中,心脏要不停歇地跳动30亿次,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量给瓣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尤其是主动脉瓣这扇进出房屋的“大门”。就像门用久了会出故障一样,有些人的瓣膜在长期工作后会发生退行性病变、纤维化和钙化,从而导致瓣膜狭窄、瓣叶闭合不全、血液返流等,影响了心脏的正常供血。这类患者或许多年都没有症状,但随着病情逐渐发展、加重,患者会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端坐呼吸、类似心绞痛的症状和晕厥。
上世纪60年代,人工心脏瓣膜的发明给中重度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了救治希望。
“在很长的时间里,根治主动脉瓣疾病的传统方法一直是通过外科手术开胸换瓣,然而临床上有部分患者由于高龄、身体虚弱、合并症多、风险高而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失去了治疗的机会。”上海交通大医院心脏科主任张瑞岩告诉记者,过去这些无法手术的患者只能进行保守治疗,死亡率相当高。
近年,随着人工心脏瓣膜的演进,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也终于从传统外科手术、微创伤外科手术、最终进入导管介入治疗时代,给那些无法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带来了最后“一线生机”。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一种微创伤手术,应用类似植入心脏支架的手术原理,在患者下肢的股动脉做一个6mm的切口,沿着股动脉将压缩的心脏瓣膜送到原有心脏瓣膜的位置,释放后替换病变的瓣膜,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的置换。相比较外科主动脉瓣置换(SAVR)手术,TAVR手术时间通常仅为一到两小时,手术风险较小,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期更短。新近研究表明,对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与药物治疗相比可降低病死率46%,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即使是因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或合并其它疾病而禁忌手术的老年患者,也可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SAVR)手术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创口对比(左图:SAVR右图:TAVR)
TAVR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心血管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给更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张瑞岩至今对一名98岁的患者印象深刻,老人辗转求医找到他时,心功能已经非常差,“老人家的身体无法承受外科手术,但本人求生欲望很强。幸运的是,医院当时已经可以开展TAVR,老人手术后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也是我接手过的实施TAVR手术年龄最大的患者。”张瑞岩介绍,TAVR规避了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心脏停跳及体外循环对预后不利等多种风险,能够让患者在术后实现快速康复。除高危重症患者外,已经有临床试验结果表明,TAVR手术同样可以使外科手术风险属于中危、低危的患者获益,这将是未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一个趋势。
国产瓣膜:从“不可思议”到“后来居上”
2年,世界首例TAVR医院完成,尽管第一例患者当时就有心源性休克,伴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多种共病症,手术仍然获得了成功,TAVR的可行性得到了证实。“这个手术理念当时对业界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张瑞岩感叹道。
和张瑞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