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早读哪怕再常见的骨科手术,也一定要有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m.kejixun.com/article/210908/535740.shtml

做手术,不管医生级别多高、手术多常见,都是有一定风险存在的。尽管骨科手术在很多人眼中的风险系数低,但并不是零风险,医生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及时做好应对处理,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骨科手术八大常见风险意识与处理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主要知识点:

风险防范要点

术前并存疾病

失血

骨粘合剂并发症

止血带风险

脂肪栓塞

深静脉血栓与肺血栓

体位风险

(一)风险防范要点

慎于术前

严于术中

善于术后

(二)术前并存疾病

1.与骨科病因无关的疾病:

高血压

冠脉疾病-术前心绞痛-术中心肌缺血-术后心梗

心脏传导障碍

心衰

哮喘

慢阻肺(COPD)

-肺气肿

-慢支炎

对策:

术前应得到控制

规范治疗

病情稳定

2.与骨科病因相关的疾病

通气功能损伤:

-张力性气胸-大量血胸-肺挫伤

心脏压塞

脑创伤

急腹症

出血

休克

心脏骤停

对策:

黄金1小时

应尽快识别

不要在放射科花费太多时间

情况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需要快速明确原因

紧急止血是唯一的生还

心肺复苏

(三)失血

1.评估

1)骨折部位单侧闭合损伤失血量:

骨盆骨折~ml

髂骨骨折~ml

股骨骨折~ml

胫骨骨折~ml

肱骨骨折~ml

尺桡骨折ml

单根肋骨骨折~ml

2)X片估计失血量

侧肋膈角消失ml

侧上界达肺门水平~ml

侧胸腔顶部~ml

3)实验室检查Hb↓、HCT↓4%出血ml

4)临床判断

BP、HR、神意、尿量改变

病例类型失血量-全髋置换术失血量为~0ml-骨盆切除、脊柱手术和骨移植术失血量为~0~0ml

5)术中监测

手术野出血

吸引瓶出血量

纱布称重

CVP

6)术后监测早期发现引流袋出血量,可供再次手术的参考

术后1h>10ml/kg

任何1h>ml

2h内达ml

7)术后隐性出血髓腔内表现:

-BP↓、HR↑↓、Hb↓、HCF↓

-休克

-循环聚停

2.对策

1)及早建立快速通畅的静脉通路

开放2条外周静脉

采用大口径的留置针(16G或14G)-20G流量50~60ml/min-18G流量98~ml/min-16G流量~ml/min-14G流量~ml/min

2)液体复苏

晶体液:-在血管内半衰期为20~30min-扩容效果不如胶体液-乳酸林格液目前常用,用量最大-成人1~3L,小儿20ml/kg·次

胶体液:-是大分子重量物质、产生的渗透压使溶液主要保存在血管内-在血管内半衰期为3~6h-主要适用于:血管容量严重不足者、麻醉期增加血容量者、严重低蛋白血症或大量蛋白丢失者

尽量避免低温和过多使用血浆代用品,以免降低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量。

监测:

-中心静脉<7cmH2O放心输液、>7cmH2O控制输液-无有创中心静脉压监测,观察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结膜水肿考虑脑水肿-肺部罗音,泡沫痰考虑肺水肿

3)输血

时机:-开始输血点:Hb为60~70g/L(Hcf0.18~0.21)-心肌缺血者:Hb为g/L(Hcf0.30以上)-围术期Hb的危险水平为40g/L(Hcf0.12)

大量输血:

-定义为24h内输入1倍的全身血容量

大量输血处理:

-稀释性凝血异常

-DIC

-低温<34℃影响血小板功能

-严重酸中毒PH<7.10影响凝血功能

-Hcf下降

成分输血:-浓缩红细胞-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四)骨粘合剂并发症

1.并发症

低血压

心肌抑制

心跳骤停

2.两种解释

甲基丙烯酸酯(骨水泥),引起血管扩张和心肌抑制

空气、脂肪、骨髓进入静脉肺栓塞

3.手术台上防治措施

待骨水泥成团阶段才填充

填充区钻孔排气排液

填充时接触面干燥无血,除净多余粘合剂

局部冰水降温

止血带逐渐放松

4.麻醉管理

填骨粘合剂前维持BP>90mmHg

避免低血容量

严密观察病人

吸纯氧SPO2%

预防血压下降,静滴多巴胺

心动过缓时,分次静注阿托品

5.术后低氧血症

植入骨粘合剂和假体后即使至术后5天内都可发生持续低氧血症。

首先查明特殊原因:

-肺不张-肺通气不足-液体过量

对策:

吸氧

SPO2监测

术后用阿片类药镇痛要谨慎

适当补液

利尿

(五)止血带风险

1.充气时局部反应

8min细胞内线粒体氧分压降至零,无氧代谢

30~60min细胞内酸中毒(PH<6.5)

>60min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组织水肿、切口康复慢

2.放止血带全身反应

肢体得到灌注,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

动脉氧饱和度在30~60S↓20%

中心体温在90S内↓0.7%

呼末CO2明显增高

3.血流动力学改变

充气时:-回心血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加,CVP、BP轻微增高-双下肢同时充气,CVP明显增高

放气时:-缺血的肢体再灌注,CVP、BP降低-血压下降极显可致心跳骤停-原因:外周阻力下降、急性失血、代谢产物对循环抑制

4.止血带疼痛

腰麻或硬膜外阻滞的病人,止血带>1h,远端肢体产生疼痛或烧灼感,静注阿片类药镇痛无效,放止血带后可缓解,可能与细胞内酸中毒有关。

5.神经损伤

止血带使用>2h或压力过大会产生神经损伤

当病人收缩压在90~mmHg时,止血带压和收缩压力梯度为mmHg,可完全阻断血流,减压神经损伤

(六)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embolismsyndrom,FES)是指严重创伤,特别是长骨骨折后24-48h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和瘀点,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与创伤的严重程度及长骨骨折的数量成正比。很少发生于上肢骨折病人及儿童。随着骨折积极的开放手术治疗,其发生率有大幅度下降。但FES仍然是创伤骨折后威胁病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1.是骨骼创伤和骨髓腔内器械操作出现的并发症

所有骨盆或股骨骨折患者中都能检测出脂肪栓塞

特点为:发病率<1%,但死亡率>10~20%

2.临床表现

肺部症状:以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为特征,伴有PaO2↓和PCO2↑;胸部X线片示两肺大块斑片状阴影,称之为“暴风雪样”改变,尤其在肺的上中部多见。

无头部外伤的神经症状:意识模糊、嗜睡、抽搐、昏迷;

皮肤粘膜出血点。

其它症状:

-心率>次/min;-体温>39℃;-血小板计数<×/L;-尿或痰中找到脂肪滴;-视网膜栓塞;-难以解释的红细胞压积降低。

3.诊断至少符合一条主要标准和四条次要标准

1)主要标准:

呼吸功能不全

大脑受累

淤点性皮疹

2)次要标准:

发热

心动过速

视网膜改变

黄疸

肾功能改变

3)实验室检查特点:

脂肪巨球蛋白血症(必须的标准)

贫血

血小板减少

血沉高

4)全麻时出现ETCO2↓、SPO2↓、肺动脉压↑、ECG出现ST改变

4.治疗

早期发现,支持治疗

纠正休克:纠正低氧血症休克状态,补充有效血容量

降低低氧血症,提高吸氧浓度和持续正压通气

治疗低血压和器官的低灌注

呼吸支持:轻者可自愈,适当呼吸支持,呼吸衰竭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对亚临床脂栓,鼻管或面罩给氧,PaO2维持在70-80mmHg-重症临床脂栓,迅速建立通畅气道,呼吸机治疗。

减轻脑损伤:头部降温;脱水疗法;有条件可用高压氧治疗

抗脂栓的药物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肾上腺皮质激素;抑肽酶;肝素;利尿剂;高渗葡萄糖液等等。

5.预防措施

在病人抢救中骨折需十分小心,正确处理骨折,在长骨骨折患者搬运和复位过程中强调有效的制动和轻柔的操作。

早期制动能减少骨折端活动及组织再损伤,可降低FES发生率。

血容量被认为是FES发生的基础,严重创伤后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和治疗休克,是预防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最重要的措施。

骨折肿胀期应有效抬高患肢,持续牵引。

药物应用:抑肽酶、阿司匹林、肝素、低右等

(七)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PE)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1.深静脉血栓

1)风险因素

血流淤滞:脑血管病、心脏病、手术后及恶性肿瘤长期卧床

静脉壁异常:外伤、股骨颈部手术、静脉内留置导管、高张液输注

凝血功能亢进:脱水、休克、红细胞增多症致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手术时凝血激酶大量释放

2)诊断

临床表现: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加重、索状、皮肤青紫、皮温低

分型:

-周围型:小腿

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中央型:髂骨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混合型:周围型向近心侧发展、中央型向远心侧发展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扪及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辅助检查:加压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螺旋CT静脉造影、静脉造影

3)推荐治疗措施

低度风险:

-逐渐加压弹力袜

-早期活动

中度风险:-充气式压迫泵-最小剂量肝素-静脉右旋糖酐

高度风险:-同中度风险-腔内滤网

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溶栓治疗: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栓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链激酶和尿激酶,尿激酶应用较广泛。

手术治疗:取栓术只适用于发病7天以内。

介入放射治疗:通过介入放射手段插入溶栓导管进行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治疗

适应症:中央型或混合型患者

4)预防选择区域阻滞麻醉与全麻相比,术后DVT和PE的发病率降低50%

优势:

扩张静脉、加快静脉回流速度

提供镇痛,可早期离床活动

区域阻滞时输液量增加,降低血液粘度

2.肺栓塞

1)风险因素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最常见,50岁以上患者行下肢骨科与前列腺手术,是肺栓塞的主要来源

髂股静脉区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

手术患者甚至在1个月后仍可发生肺栓塞

2)诊断

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内科、外科、麻醉以及放射科等的合作

麻醉期间的表现为难以解释的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支气管痉挛。ECG、CVP变化提示突发肺动脉高压和右室功能不全

肺灌注扫描仍是目前最有价值排除肺栓塞的手段

3)治疗

肝素抗凝仍是肺栓塞首选标志性治疗

低血压可选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呼吸支持需气管插管与呼气末正压通气

术后镇痛是非常必要的,应警惕心血管系统不稳定

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取栓木

4)麻醉管理原则

要点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避免麻醉药的心肌抑制

有创动脉压和CVP监测

手术中需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来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

异丙肾上腺素在增加心肌收缩力时降低肺血管阻力,但要考虑异丙肾上腺素会降低舒张压,从而减少心脏的血流灌注

麻醉期间避免使用增加肺血阻力的氯胺酮、氧化亚氮

(八)体位风险

俯卧位手术麻醉的特殊问题1.呼吸道

气管导管扭曲或移位

长时间手术后上呼吸道水肿引起术后呼吸道梗阻

2.血管

上肢动静脉闭塞

髋关节极度屈曲引起股静脉扭曲,术后深静脉血栓

腰椎板切除术中,腹压增加可升高硬膜外静脉压易导致术中出血

3.神经

臂丛牵拉或受压

鹰嘴内侧受压造成尺神经压迫

腓骨头受压造成腓总神经受损

4.头颈部

颈部过度屈曲或伸张过度

眼部受压可引起视网膜受损

眼部干燥或缺乏保护可导致角膜擦伤

头垫可引起眶上神经的压迫性损伤

颈过度旋转致臂丛受损、椎动脉扭折过度脊柱前凸可导致神经损伤

来源:本文为好医术作者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今日直播安排:

主题1:肩关节镜下肩胛上神经松解术肩袖撕裂的关节囊重建

讲师:文荣来Young-LaeMOON

直播时间:15:00-16:30

如何观看:好医术APP

主题2:全麻下完全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讲师:杨操

直播时间:19:30-20-30

如何观看:好医术APP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好医术APP观看直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zlff/1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