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学术荟萃李江前列环素类药物在肺动脉高压中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血管持续性收缩及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最后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以及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PAH是一个血流动力学的概念,其诊断标准是: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mPAP)≥25mmHg,同时肺小动脉楔≤15mmHg,肺血管阻力(PVR)3Wood单位。目前PAH的靶向药物有3种,主要针对三个途径即一氧化氮途径、内皮素途径及前列环素途径,其机理是抑制肺动脉的收缩和促进肺动脉的舒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等。PAH患者在合理使用靶向药物后能够明显地改善症状,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6MWD),降低PVR和mPAP,降低住院率。事实上,PAH治疗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逆转病程的发展,把肺动脉压力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迹象显示前列环素类药物可能在这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多种原因,前列环素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远远不够。本文复习了近年来前列环素类药物在PAH治疗中的文献,对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未来前景进行综述。

一、前列环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内源性前列环素的生成:

  生理性的前列环素(PGI2)主要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膜上的磷脂经磷脂酶A2(PLA2)和磷脂酶C(PLC)水解释放成花生四烯酸(AA),AA经环氧合酶(COX)的代谢分为两步,首先AA在COX的作用下转化为前列腺素G2(PGG2),然后PGG2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H2(PGH2),PGH2在前列环素合酶的作用下生成PGI2。PGI2的主要作用是舒张血管,抑制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研究显示PAH患者的前列环素合成酶减少导致PGI2减少,血栓素(TXA2)增多。因此提示我们:外源性的补充PGI2及其类似物可以恢复PGI2和TXA2动态平衡,达到治疗PAH的目的。

2

受体的分布与作用:

  (1)前列腺素类受体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经典的前列腺素受体主要有8种,分别是DP,EP1–4,FP,IP,和TP。按照调节血管收缩舒张的功能,前列腺素受体可以被分为:舒张受体(IP,DP1,EP2,EP4)和收缩受体(EP1,EP3,FP,TP)。在肺动脉中只有IP、EP3和TP受体表达,而DP1,EP1,EP2,EP4,和FP在肺动脉中无功能表达,因此在肺动脉中IP是唯一可以舒张肺动脉的前列腺素类受体。PGI2及其类似物不仅可以与前列环素受体(IP)结合,还可能与肺动脉中的其他前列素类受体(EP3、TP)结合导致反向肺血管收缩、促进细胞增殖、促进血小板聚集和促炎等作用(详见表1)。前列腺素类受体还分布在其他组织器官,如在外周血管中DP,EP1–4,FP,IP,和TP均有分布,神经上分布有EP1、EP3、EP4、IP,消化道亦有8种前列腺素类受体的分布,这些受体均可以与PGI2及其类似物结合,产生相应的一些治疗外作用。(2)研究发现,PGI2及其类似物能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s)结合发挥作用。PPARs属于核受体超级家族,有3种亚型:PPARα,PPARβ,PPARγ,其中与PAH治疗最相关的是PPARγ,PGI2通过IP与PPARγ间接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的迁移,增殖。

表1不同前列环素类药物与各种前列腺素受体结合亲和力的比较

3

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3.1.PGI2及其类似物与舒张型受体结合,激活Gs型G蛋白偶联受体,活化的G蛋白进一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C作用于ATP,使ATP变为cAMP,cAMP浓度升高,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在肺动脉中,PKA的增加可以使血管舒张,抑制肺动脉平滑肌(PASMC)的增殖和迁移;在血小板中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在组织中还有抗炎的作用。

  3.2.PGI2及其类似物与EP3结合,激活Gi型G蛋白偶联受体,抑制AC,导致cAMP减少,使血管收缩。PGI2及其类似物与收缩型受体(EP1、FP、TP)结合,激活Gq型G蛋白偶联受体,抑制AC致cAMP减少或者激活磷脂酶C(PLC),导致钙离子增多,引起血管收缩,平滑肌增殖,血小板聚集(TP和EP3)以及参与炎症中的各种作用。

  3.3.PGI2及其类似物与PPARs作用的信号通路,成网状,其中主要的是PGI2与PPARγ作用后,可以加强BMPRII信号通路,BMPRII配体激活后,使I型受体(ALK1、ALK2、ALK3或ALK6)磷酸化,进一步导致Smad1/5/8磷酸化,在Smad4磷酸化后与磷酸化的Smad1/5/8形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核,调节抑制生长和促进凋亡的靶基因的表达,在抑制PASMC增殖、迁移,促进其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临床常用的前列环素类药物:

1

药物分类:

  目前临床上已获得批准使用的前列环素通路靶向药物可以分为三类:

  (1)人工合成的前列环素:依前列醇;(2)前列环素类似物:伊洛前列素,曲前列尼尔,贝前列素钠;(3)前列环素受体激动剂:司来帕格。

2

前列环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副作用可以分为常见副作用和与给药途经相关的副作用。

  (1)常见副作用:低血压、面部潮红、头晕、头疼、外周水肿(药物与外周血管分布的8种前列腺素类受体结合引起外周血管的扩张),下颌疼痛(药物与神经上分布的EP1、EP3、EP4、IP结合导致神经痛),恶心、呕吐、腹泻(药物与消化道分布的8种前列腺素类受体结合产生的副作用)等。

  (2)与给药途经相关的副作用:1)与静脉注射用药相关的副作用:脓毒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静脉血栓,肺栓塞。2)与皮下注射用药有关的副作用:注射部位剧烈疼痛。3)与雾化吸入用药相关的副作用:咳嗽,支气管痉挛,咽喉刺激,咽喉疼痛。4)与口服用药相关的副作用:关节痛,腹泻较其他途径更常见。

3

不同给药途径的比较与选择:

  (1)静脉及皮下注射:是重症PAH患者的首选前列环素类药物给药方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可以安全停用胃肠外前列环素类药物。皮下注射时,患者常常由于局部难以忍受的刺痛而拒绝治疗,此时在密切监护下,可以转换为中心静脉注射给药。

  (2)雾化吸入:首先,雾化吸入使药物直接到达患病的靶器官,使局部剂量更高而全身毒性更小。其次,雾化吸入对肺脏的通气血流比值影响更小,进而对气体交换影响微弱。最后,就同一种药而言,雾化吸入用药量更少,可以减少花费,减轻病人的负担。雾化吸入最佳的适应症是已经使用一种或两种口服药物,尚未达到改善目标,但没有候选药物或病情尚未恶化到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

  (3)口服:口服药物患者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可改善未接受其他治疗的PAH患者的运动能力。口服药物可以为不需要更多强化治疗的PAH患者提供使用方便的一线前列环素治疗方案。

4

各种前列环素类药物的应用。

  (1)依前列醇:依前列醇为人工合成的PGI2,是目前WHO心功能Ⅳ级PAH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半衰期3-5分钟,见光易分解,需低温保藏。临床应用需持续深静脉输注,使用不方便。依前列醇的起始剂量为20-40ng/(kg·min),最高剂量可超过ng/(kg·min)以上。

  (2)伊洛前列素:伊洛前列素是前列环素类似物,半衰期20-30分钟,可以雾化吸入,10-20μg,每日6-9次,也可以静脉泵入,0.5-4.0ng/(kg·min)。吸入伊洛前列素2-5分钟起效,可快速降低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适用于WHO心功能III-IV级患者及肺高压危象的抢救和治疗。

  (3)曲前列尼尔:曲前列尼尔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前列环素类似物,是目前国内唯一静脉/皮下注射治疗PAH的靶向药物,半衰期约为4小时,有多种剂型,可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也可通过雾化吸入或口服给药。首次接受前列环素静脉或皮下输注治疗患者的初始剂量为1.25ng/(kg·min),治疗前4周,每周增加1.25ng/(kg·min),治疗4周后,每周增加2.5ng/(kg·min),逐渐增加至推荐剂量20-40ng/(kg·min)。

  (4)贝前列素钠:贝前列素钠是口服使用的前列环素类似物,半衰期60分钟,空腹吸收迅速,30分钟后达峰浓度,口服剂量:40-μg,每日4次。目前该药仅在韩国和日本获批用于PAH临床治疗。

  (5)司来帕格:司来帕格是非前列腺素类选择性前列环素受体激动剂,半衰期0.7-2.3小时,经胃肠道代谢为主,少量经肾脏代谢,有严重肝功能或肾功能损害者目前不建议使用本药。本药每日口服两次,起始剂量为μg每日,每周增加μg到最大剂量μg每日或直到出现无法控制或无法忍受的副作用。

三、前列环素类药物治疗PAH循证医学证据:(详见表2)

表2前列环素类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

四、前列环素类药物的展望

  鉴于部分前列环素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及副作用,以下前列环素类药物可能成为未来的理想药物。

1

Ralinepag:

  Ralinepag(APD)作为新一代长效,口服的前列环素受体激动剂,ralinepag在血管舒张,降低肺血管阻力、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药效良好,药物半衰期(24小时)也更长。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治疗PAH的潜在同类最佳药物。2期临床试验结果良好,常见副作用是:头疼,恶心,腹泻。3期临床试验刚开始,预计年出结果。

2

MRE-:

  MRE-(ACT-)是司来帕格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具有更高的IP受体亲和力(大约是Selexipag的10倍),几乎与其他前列腺类受体不结合。MRE-的半衰期为9.4-14.2小时,是司来帕格的6-13倍。因此,若直接使用MRE-治疗PAH的病人,病人获得治疗效应更强,副作用更小,而且给药间隔更长,方便患者服用。但目前MRE-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距离真正应用到临床尚需时间。

3

T26A:

  T26A是前列腺素转运体(PGT)抑制剂,能够降低细胞内前列腺素E2(PGE2)的浓度。PGE2与EP1、EP3结合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因此特异性的T26A可以运用到PAH的治疗中。

作者:陈雨思(研究生) 李江 审校

(医院)

  李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肺血管病专科主任,全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结构心脏病介入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全国肺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心电学会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肺血管病学组委员,湖南省心血管病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国医师杂志》等编委、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及省部级课题四项,多次获中华医学科技奖、湖南医学科技奖及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杂志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专业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学术专著《内科即时会诊》《心内科诊疗精要》《对肺高压说NO》3部。

推荐阅读

学术荟萃|沈节艳: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学术荟萃|史旭波:LDL-C是否应该有底线?

学术荟萃|戴朝晖:关于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对高血压疗效评价的探讨

学术荟萃|郝玉明:重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管理

学术荟萃|李玉明:从指南到实践: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处置

学术荟萃|蒋卫红: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管理

学术荟萃|黄晶:肾去交感术治疗高血压年终盘点

学术荟萃|赵国安:心衰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进展

学术荟萃|张育民:慢性心衰治疗的新视野

学术荟萃|何胜虎:2型糖尿病与慢性心力衰竭

学术荟萃|曾建平: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诊疗新进展

学术荟萃|马根山:ACC专家共识决策路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风险评估,管理和临床路径

学术荟萃|李易:《心衰指南》药物更新及破格救心汤应用体会

学术荟萃|李伟: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学术荟萃|张抒扬: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的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孙志军:SGLT2抑制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研究进展概述

学术荟萃|石奇松:小窥目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诊治进展与成果

学术荟萃|刘红旭:凉血清热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学术荟萃|李乔华:食管心电图对室速室房传导关系的分析与诊断

学术荟萃|姚焰:心脏神经消融术:心律学一个新兴的领域

学术荟萃|丁春华:左束支起搏技术最新进展

学术荟萃|刘凡: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学术荟萃|华伟:心脏起搏最新临床研究

学术荟萃|王新康: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

学术荟萃|汪文娟:室速积分法诊断宽QRS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曹雪滨:预适应训练心脏保护作用实际应用的探索

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崔连群:引领未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未来方向,实现冠脉介入“零植入”

学术荟萃|王正忠: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当前的推荐和新进展

学术荟萃|葛均波:年心血管治疗进展回顾

学术荟萃|杨士伟:冠心病介入治疗挑战及进展

学术荟萃|魏庆民:PCI术中球囊支架通过困难的解决办法

学术荟萃|马长生:心房颤动防治的发展与展望

学术荟萃|张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综合防治

学术荟萃|韩雅玲:任重道远 未来可期

学术荟萃|郭丽君:PCI患者DAPT时长有望缩短吗?

学术荟萃|荆全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CTO病例

学术荟萃|李春洁:深化胸痛中心建设,践行胸痛中心全市模式

学术荟萃|赵世华:心血管影像临床应用与进展

学术荟萃|严金川:急性心脑血管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刻不容缓

学术荟萃|周玉杰:心血管病诊疗困境与探索

学术荟萃|李成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学术荟萃|于波:影像学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策略制定

学术荟萃|关怀敏: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jbhyz/1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