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论文拾贝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发生肺动

论文拾粹

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梦涛、曾小峰教授等人于年8月发表于杂志“ArthritisRheumatology”上的文章“PredictingtheRiskof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AChinese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TreatmentandResearchGroupCohortStudy”

最新影响因子:10.

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发生肺动脉高压的风险:CSTAR队列研究

作者:曲婧格#,李梦涛*,王艳红#,段新旺#,罗卉,赵铖,詹峰,吴振彪,李鸿斌,杨敏,徐健,魏蔚,武丽君,刘永太,尤含笑,钱君岩,杨晓曦,黄燦,赵久良,王迁,冷晓梅,田新平,赵岩,曾小峰*

背景及研究目的

Objective

肺动脉高压(PAH)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无法在SLE中识别PAH高风险人群并进行规律筛查。本研究旨在建立和验证在SLE中发生PAH风险的预测模型,并提供个体化预测概率。

方法

Methods

数据来源于CSTAR队列,自年1月至年1月医院新诊断的SLE患者。研究终点为右心漂浮导管确诊的PAH。为避免过拟合及样本量不足导致的统计效率低下,通过专家评估及LASSO回归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预测变量(图1),采用COX回归拟合最终模型。通过Bootstrap算法对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判断在净获益范围内的最佳阈值,并制定风险分层策略。

图1LASSO回归的变量筛选过程

结果

Results

中位随访时间4.84(2.42,8.84)年,92例(2.54%)患者出现PAH。最终纳入模型的变量包括5个临床变量(急性/亚急性皮疹、关节炎、肾脏受累、血小板减少、间质性肺疾病)和3个血清学变量(抗RNP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并建立预测10年内PAH发生概率的诺谟图(图2)。

图2预测10年内PAH累计发生风险的诺谟图

经乐观估计值校正的C统计量为0.78,提示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经乐观估计值校正布莱尔分数为0.03,次Bootstrap法重采样的校准曲线提示模型在预测10年内PAH累计风险方面有良好的校准度(图3)。

图3PAH风险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图

结合DCA曲线的净获益和预测概率阈值(图4),通过个体预测概率,分为高、中、低风险组,推荐高风险SLE患者(预测概率>4.62%)每年进行PAH筛查。

图4预测模型的DCA曲线图

结论

Conclusion

通过临床常规评估的变量可建立PAH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将SLE患者分层,有效预测个体将来发生PAH的风险。

评论

肺动脉高压(PAH)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起病隐匿且进展迅速,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出现不可逆的血管重构。因此,早期进行PAH筛查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指南推荐对PAH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在结缔组织病(CTD)中,指南推荐对系统性硬化症(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及带有SSC特征的CTD进行规律筛查。在SLE中,由于PAH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区间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发病率约为1%),对所有患者进行额外筛查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亟需在SLE患者中识别PAH高风险个体的模型,并对该类人群进行规律筛查。

本研究汇聚了我国CTD-PAH的规范诊治中心团队,基于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协作组(CSTAR)的SLE注册及随访数据,首次构建了SLE患者中发生PAH的10年累计风险模型,其预测变量易于采集且有良好的稳定性,临床医生可通过诺谟图或公式计算个体发生PAH的风险,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规律的心脏超声筛查。

该模型经内部验证提示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获益,今后需进一步完善外部队列验证,以更好地辅助、指导高危患者的临床干预。

第一作者

医院

曲婧格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博士后。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师从李梦涛教授。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王艳红副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副研究员,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和数据挖掘、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医院

段新旺主任医师

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委/血管炎学组委员/风湿病相关肺血管/间质病学组委员,医院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风湿免疫慢病管理平台创始人。

通信作者

医院风湿免疫科

李梦涛教授

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肺血管/间质病学组组长。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及首都协同创新重点项目。代表团队在国际会议发言31次,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75篇。

医院风湿免疫科

曾小峰教授

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国家皮肤及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主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副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及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及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创始人,NCRC-DID官方杂志RheumatologyandImmunologyResearch(RIR)主编。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以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本期栏目主持人

医院风湿免疫科

王立副教授

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工作秘书,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新疗法探索。

编辑/刘洋赵娜

审校/李娜李玉乐董哲

监制/吴文铭

版权声明:

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medj

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一起阅读原文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jbhyz/1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