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门诊
合理用药
热点聚焦
手术日
医学史
专家门诊给您权威参照
按医学一定要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没有三个回归,医学就变味,变态!近日,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医院查房,发现了两个极为荒唐的误诊案例——
患者为一男一女,这两个本来仅凭问、触、叩、听就能解决诊断问题的患者,均为心脏瓣膜疾病,虽然加做了不必要的检查,却还是被误诊为极不靠谱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力衰竭。
其中,这名老年男性患者刚医院住院转回,医院也是同样诊断。出院小结上明确写着——
各瓣膜未闻杂音;超声心动图描述仅两句话:(1)各房室大小正常;(2)左室舒张功能不良。
没有左室射血分数和各房室腔大小的相关数据记载。
但是,胡教授本人查房听诊中却发现:
显然:该患者应诊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另一名女性患者主诉为下肢严重浮肿,病历记录有肝大,颈静脉怒张,“心脏向左下扩大”和“二尖瓣听诊区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报告:右心扩大,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
而胡教授查房发现:
由此,胡教授对该患者的病情分析如下:
让胡教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这位女性患者的诊断也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病历体检描述都是心脏向左下扩大和二尖瓣区收缩期杂音。漏掉了心尖部舒张期杂音,忽略了明显的第一心音亢进。超声心动图确实发现了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增大,却报的是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未报三尖瓣应有的重度关闭不全,也未说明有无二尖瓣狭窄。
这两例本应是问、触、叩、听能解决诊断问题的患者,虽然加做了其他检查,但还是都被误诊!听诊明确存在的心脏杂音,病历上却白纸黑字写着各瓣膜区无杂音。外周血管根本未查,第一例患者即使触触脉搏,测测血压,也应发现一些重要线索。
胡教授感慨:医院每年做介入余例,医院每年介入余例,但无成本的问诊与物理诊断却被无情抛弃了!
胡大一大夫提醒并强调了诊病的正常流程----“五指流程”。
现在是本末倒置,问诊三言两语或三句半,不用听诊器,不配置不做运动负荷心电图评估,超声质控问题巨大,上来就伸出了利益最大的小拇指---CT和造影。忽略功能评估,片面根据解剖学血管狭窄程度就放支架。
只要有胸部不适心悸,一律扣上冠心病、心绞痛的帽子,而且心绞痛都是不稳定的。中国大地上,“稳定心绞痛”难道不翼而飞?
胡教授认为,这两例心瓣膜病荒唐诊为冠心病的故事,深刻反映出当前临床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医学一定要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没有三个回归,医学就变味,变态。患者多花钱,医保多付费,疾病不能及时正确诊断,患者受罪。同时也难以培养出真正会看病的临床医生,产生出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象钉子的“锤子技工”,偏盲,且目中除了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其他什么也看不见。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教授认为,忽视问、触、叩、听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功,转而过度依赖“高科技”(高成本)的仪器设备,不仅可能造成不必要医疗诊治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正确鉴别诊断的延误。
刘远立分析,这个现象暴露出背后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精准医疗”,“对症下药”的基础是尽可能多地采集客观的“科学参数”,这已然成为“现代医学”的“常规”;
一个是“经济医疗”,现行的补偿支付及其价格体系仍然是让医疗机构上设备比花时间用心看病挣得多;
另一个“防卫医疗”,在医患关系仍然紧张的情况下,很多医生担心被患者或其亲友“找茬儿”,因此能做的检查尽量都做一遍,生怕有任何遗漏,授人以柄。
刘教授追问:还有其它原因吗?解决问题的良方何在?
·END·
冷静
专业
关键时刻派用场白癜风工程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