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解读让打针不再陌生

来源:医院、宁医院投稿作品

文案:龚志成王健钱龙;编辑:钱龙;漫画创作:刘欣仪

回顾上一期内容,快点链接查看↓

一图看懂

让“打针”不再陌生!(连载一)

一图看懂

让“打针”不再陌生!(连载二)

一图看懂

让“打针”不再陌生!(连载三)

十六、静脉输液对人体的危害

16.6肉芽肿危害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

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静脉输液”,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16.7医源性感染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静脉输液是最危险的。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16.8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1)谨防穿刺漏洞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表现为硬、脆、滑,这样就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体质瘦弱的老人皮肤松弛,针头不易固定;慢性病和体质差的老人血管脆性通透性强,容易漏针,使药物渗入皮下组织。而老年人对疼痛、肿胀又不敏感,如发现得不及时,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另外,年老体弱者,最好选择卧床输液,以减少因输液时间过长体力的消耗。

(2)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由于老年人心肌细胞萎缩,使心脏生理功能减退,如过量输液,会致心肌缺血,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因此,老年人输液时应每分钟20-40滴为宜。若点滴太慢,时间过长,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心衰患者滴速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而出现意外。

(3)分组给药要冲洗输液管

两组不同的药液需分开滴入时,当滴完第一组药液后,应加入适量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以冲洗输液管,在药液将滴无时,应再滴入适量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以保证血管内不留有药液。因液体滴完即行拔针、加压,穿刺部位血管就会留有一定量的药液,该药液(特别是刺激性强的药物)由于加压而形成血液片刻不流动,药物会对血管产和刺激,造成人为的血管破坏。

(4)防范过敏反应

老年人由于反应能力减退,一旦出现输液过敏反应,如寒战、过敏性休克等,表现常不典型,容易错过早期抢救的时机。如果在家里输液,第一医院里输,待观察确无过敏反应后,方可在家继续输液。当然,陪护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千万要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拉明等急救药品,以随时作抢救之用。

(5)不宜空腹输液

饥饿状态本身有时就会诱发或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空腹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胃肠道毛细血管,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液分泌过多。此时若空腹,无食物中和、呕吐等胃肠反应,所以老人不宜空腹输液。由于以上原因,家中老人输液应慎重。如病情确须输液,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接受输液治疗。

16.9婴幼儿静脉输液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如果婴幼儿在肠胃功能正常,口服药物应该是第一选择,只有婴幼儿出现了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或者是非常紧急的急性病等情况时,才应该选择静脉注射治疗。

不必输液的情况:

(1)病毒性感冒:一般不需要输液,按时吃药、多喝水、多休息,随时监测体温

(2)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度以下,精神状态好

(3)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者

(4)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5)手足口病或疱疹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气血不高者

16.10妊娠期静脉输液注意事项

(1)尽可能不使用药物,需要使用正确选择对胎儿无损害而又对孕妇所患疾病最有效的药物。

(2)能用一种药物就避免联合用药,能用效果肯定的老药就避免使用尚未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能用小剂量药物就避免用大剂量药物。

(3)孕妇出现紧急情况必须用药时,也应该尽量选用确经临床多年验证无致畸胎作用的A、B类药物。

(4)根据孕周大小即胎儿所属发育时期考虑用药,如孕3个月以内是胎儿器官发育重要时期,用药要特别慎重,可以推迟治疗的,尽量推迟到这个时期以后。

(5)根据药物对胎儿影响程度不同,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用起。

(6)孕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包括保健品。

(7)为防止药物诱发胎儿畸形,在妊娠前3个月,不宜用C、D类药物(动物C和人体D有危害的证据)。在妊娠3个月后使用C类药时也需权衡利弊,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应用。一般情况下D类药物在孕期禁止使用。

(8)孕妇在抢救、特殊情况下使用C、D类药时,应给予真实、确切的说明。

十七、社会对于注射用药的认知

17.1社会大众的认知

17.1.1注射用药疗效快但并非安全性高

起效快(认为注射剂特别是输液治疗比口服治疗起效快)

急救时急需

效果好

适合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

不知道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非安全性高:

①静脉治疗可给病人造成一定的创伤及并发症。

②由于是侵入性操作,还能增加病人感染的机会。

③输液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行动。

④穿刺时或治疗中可引起病人的疼痛或不适。

⑤安全性及机体适用性差。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如:输液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由于注射剂直接迅速进入人体,无人体正常生理屏障的保护,因此若剂量不当或注射过快,或药品质量存在问题,均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17.1.2结果重于过程

虽然可引起不良反应,但由于注射用药特别是输液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起效快,疗效好,因此大众均认可输液给患者带来的好处,认可疗效这个结果,认为医生不给输液是对病人不负责。但往往忽视了其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17.2医务人员的认知

17.2.1病患为主

不能经口服的病人,需要经静脉给与液体、药物、营养和其他溶液。

通过控制给药速度,使血液药度保持相对平衡,最高血药浓度比较低,从而达到较好疗效。

输注各种血液成分,提高肌体的携氧能力或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

补充水、电解质及调节酸碱平衡的药物。

补充机体所需的能量及营养物质。

17.2.2效率为先

起效快,静脉给药可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全身,在抢救病人时,争取宝贵时间

输注需快速起效又不能经口服及机注的药物。

17.2.3广泛为重

现在注射剂量(特别是输液)的质量已大大提高,而其本身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优点,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

注射剂具有诸多优点(①作用迅速可靠其药液直接注入组织或血管,无吸收过程或吸收过程很短,因而血液浓度可迅速到达高峰发挥作用。又因其不经过消化道,不受pH、酶、食物等影响,无首过效应,药物含量不易损失,因此疗效可靠,可用于抢救危机病人。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易被消化液破坏的药物或首过效应显著的药物,以及口服后不宜吸收或对消化道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均可设计制成注射剂。③适用于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如昏迷或不能吞咽的病人。④可发挥局部定位的作用如局麻药的使用和造影剂的局部造影),是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剂型之一。









































白癜风十大专业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ysbj/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