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治疗方法
疾病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策略
饮食保健

学术荟萃张端珍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

张端珍

医院

先心病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先天性心脏病(CHD)治疗和肺动脉高压(PAH)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在原来的治疗水平上有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也出现了不少争议,现将近年有关进展与争议论述如下。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与预后

  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CHD)的发生率,既往国内外均无确切数据。最近CONCOR注册研究显示,成人体-肺分流型CHD中,PAH发生率约为7.4%;既往认为,CHD外科术后PAH发生率为2%-3%,但该研究显示术后PAH发生率高达5.7%,明显较高于从前数据。此外,PAH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在<30岁的CHD人群中,PAH发生率仅为2.5%,30-39岁骤然升高至9.6%,此后变化较为平缓,但60岁之后再次急剧升高,80岁以上患者PAH发生率可高达35%。

  关于PAH-CHD的预后,也存在较大争议。既往研究显示,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3年生存率约77%,特发性PAH患者3年存活率仅48%,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然而,REVEAL注册研究却发现二者差异并不明显。该研究显示,自注册登记计算,艾森曼格综合征4年存活率为76%,但特发性/遗传性PAH患者4年存活率也高达74%,二者之间并无明显区别;自确诊之日开始计算,艾森曼格综合征7年存活率为64%,虽然高于特发性/遗传性PAH的55%,但差异同样并不明显(P=0.25)。这似乎与临床观察和理论不符。理论上,缺损的缓冲作用可延缓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PAP的持续上升并有利于防止右心功能恶化,临床也经常可以见到,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虽然紫绀明显,但运动耐力并不明显受限,右心衰竭症状也不显著,因此,上述调查结果的差异性可能与调查人群存在差别有关。

分流水平对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预后的影响

  不同分流对平,对肺血管影响不同,PAH发生率也不同。既往研究显示,三尖瓣前分流,也即心房水平分流患者,PAH发生率较低,发生率仅10%,发病年龄也偏晚,通常只有成人方出现严重PAH,而三尖瓣后分流,包括心室水平和大动脉水平分流,PAH发生率明显增高,中大型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艾森曼格综合征发生率可达50%-70%,发病年龄也明显提前,儿童期即可出现严重PAH。最近研究显示,分流水平对PAH患者预后也存在明显影响。虽然三尖瓣前分流患者PAH发生率低于三尖瓣后分流且发病时间较晚,但三尖瓣前分流所致PAH相对于三尖瓣后分流预后更差,这可能与三尖瓣前分流型CHD患者PAH发生机制更为复杂有关。该研究甚至提出,采用解剖-病理生理学分类,将PAH-CHD分为三尖瓣前缺损、三尖瓣后缺损和复杂缺损三类,比既往的临床分类更有利于判断患者预后,更有临床意义。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预后判断

  正确判断PAH患者预后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延缓病情进展。目前发现许多有助于判断PAH-CHD预后的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临床症状方面可采用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和右心衰竭级别予以判断,影像学方面包括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和下腔静脉宽度,血流动力学方面有右心房压力、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心脏指数,生物标记物有脑钠肽、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尿酸等。上述指标虽然可以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用于判断PAH-CHD预后,但效力强弱不等。最近研究显示,将两个或多个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可能更为准确。虽然NT-pro-BNP和TAPSE均可独立判断PAH患者预后,但将二者结合起来效力更佳。如果NT-pro-BNP<ng/L同时TAPSE≥15mm,PAH-CHD患者6年存活率高达80%,预后最佳,而NT-pro-BNP≥ng/L同时TAPSE<15mm预后最差,6年存活率仅17%。另一研究则发现,虽然胱抑素C升高也是PAH-CHD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但将其与NT-pro-BNP结合起来判断更有意义,认为胱抑素C<1.1mg/L同时NT-pro-BNP<ng/L患者预后最佳,而二者同时高于上述值提示预后极差。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关闭缺损的适应证

  与其它类型PAH比较,PAH-CHD的最大特点在于治疗方式与PAH性质有关。如果为动力型PAH,也即左向右分流依赖性PAH,此时关闭缺损是唯一根治方式;一旦PAH发展为阻力型PAH,肺血管已发生不可逆病变,PAH则不再依赖分流而存在,缺损反而具有缓冲阀作用,通过右向左分流防止肺动脉压力(PAP)急剧升高和右心功能急剧恶化,此时关闭缺损不仅无助于降低PAP,反而可能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治疗前区分PAH-CHD性质尤为重要,然而CHD出现显著PAH后具体什么条件下能够关闭缺损、什么情况下禁忌关闭缺损一直存在争议,这也是PAH-CHD治疗难点所在,其原因在于目前尚无一种确切方法可将动力型和阻力型PAH彻底区分。年ESC成人CHD处理指南认为缺损关闭适应证与分流水平有关,分别表述如下:房间隔缺损关闭缺损适应证为肺血管阻力(PVR)<5WU,关闭室间隔缺损适应证为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1.5,同时肺体循环血管阻力比值(Rp/Rs)<0.7,而关闭动脉导管未闭适应证为Qp/Qs>1.5;ESC/ERS肺高压指南则将三种分流水平一体论述,认为PVR<2.3WU为手术适应证,而>4.6WU是关闭缺损禁忌证,中间地带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决定。然而在临床上,上述两个标准在均存在一定漏洞。以动脉导管未闭为例,我们的研究显示,在重度PAH(肺动脉平均压>45mmHg)的患者中,即使Qp/Qs>1.5,并且封堵术后PAP显著下降,也有约13%的患者术后存在持续性PAH。如以PVR>4.6WU作为关闭缺损标准,对三尖瓣前缺损如房间隔缺损相对适合,而对三尖瓣后型缺损如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明显过于严格。

  由于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法区分PAH-CHD性质,近年来,人们尝试采用封堵试验将二者进一步区分。封堵试验的优势在于患者处于自然状态,血流动力学真实可靠而且可实时监测其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对安全且容易实施。实施方法为采用介入方式将缺损关闭,从关闭缺损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判断缺损能否永久关闭。其缺陷在于不能单纯以关闭缺损后PAP下降作为永久关闭缺损标准,因为关闭缺损后PAP下降并不意味着患者术后不存在PAH。我们曾针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研究显示,封堵试验后可以采用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0.5作为永久关闭动脉导管未闭标准。由于三尖瓣前缺损患者PAH发病机制多种多样,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分流和其它后天因素,而且存在左心室“废用”性缩小问题,因此上述标准并不适用于此类患者,也为如何判断三尖瓣前缺损能否关闭增加了难度。

  随着靶向药物的问世,近年来,外科医师提出另一种治疗策略,即treat-and-repair策略。将难以判断术后PAH走向的患者先采用靶向药物治疗,观察患者的反应,然后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果反应良好则关闭缺损,反应不佳说明不适于手术治疗。该策略的最大缺陷在于它并不能判断术后患者PAP能否恢复正常,也即无法判断是否会发生术后PAH。另外,无反应或反应不佳是否便意味着不宜关闭缺损也存在争议。上述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于,如果患者对靶向药物反应良好,说明还有较多肺血管未发生严重病变,但该理论并未考虑PAH-CHD的血流动力学特殊性。实际上,如果患者仍处于动力型PAH阶段,给予靶向药物后,随着肺血管阻力降低,左向右分流无疑将大量增加,为防止肺灌注过多,肺血管可能反而出现反射性收缩。

艾森曼格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进展

  目前临床已研发三类靶向药物用于治疗PAH,分别是前列环素类似物、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内皮素受体阻滞剂。虽然这三类药物均可用于治疗PAH-CHD,但既往真正以PAH-CHD为对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仅有内皮素受体阻滞剂波生坦(BREATHE-5研究)。最近,有二篇报道值得   总之,作为一种发病机制与其它类型存在显著差别的PAH,PAH-CHD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PAH-CHD患者将根据个体化条件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推荐阅读

张曹进: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诊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张曹进:试封堵试验不适用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白癜风有治好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ufmec.com/ysbj/8987.html